京剧融汇中国音乐、舞蹈、戏曲精华,有“国粹”之称。
二十世纪初,由于学戏不学文化,京剧演员被人称为“戏子”。京剧在当时被视为“下九流”的“贱业”。1911年,许多京剧演员参加辛亥革命,地位得以提升,开始兴起“先生”的尊称。1912年,孙中山批准成立上海伶界联合会,以“使萎靡之社会日就进化”为宗旨。“五四”运动后,京剧界开始注重文学品位,改良新戏成为潮流。1919年,古装新戏开始轰动全国。二三十年代,“四大名旦”脱颖而出,京剧门派多达数十个,京剧步入黄金时代。1930年起,京剧名家赴美、苏等国成功巡演,京剧跻身世界艺术之林,“国剧”地位开始形成。1937年,日军侵华,京剧由辉煌走向衰落。1949年7月,第一次全国文代会召开,京剧演员首次被称为“表演艺术家”。1949年10月1日,梅兰芳在天安门城楼参加开国大典。新中国建国后,京剧起死回生,再现门派纷呈、人才济济的繁荣格局。1957年,中国戏曲学院成立,京剧开始进入高等教育。七八十年代,受现代文化冲击,京剧遭受冷落。九十代,中国政府的保护及两岸文化交流的密切,使京剧重焕生机。2010年,京剧列入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
唱念做打舞,演尽人间冷暖;生旦净末丑,道出世事沧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