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务部称,2009年系列政策成效显著,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明显增强
中国日报网消息:金融危机一来,我国经济结构失衡问题暴露。投资、消费和净出口三驾马车,已经无法再按之前的协调模式拉动经济增长。消费这块短板在2009年被重点关注。
扩内需十举措及时出台
2008年下半年,金融危机开始在全球范围内肆虐。欧洲、美国、日本这些我国产品主要出口地区,市场需求急剧下降,致使我国经济增长主要动力的出口,出现深幅下降。外贸形势的严峻,让中国经济失衡的结构性问题再次凸显。拉动内需,已经成了中国经济迫在眉睫的选择。
摩根士丹利亚洲区主席史蒂芬·罗奇曾撰文表示,在中国GDP比重中,出口和投资占到75%,而国内消费需求占比约35%,这种不平衡的宏观经济对任何国家而言都无法维系。
近二十年来,中国的社会消费总额占GDP的比重一直在不断走低。在上世纪80年代,中国家庭消费占GDP的比重在50%以上,而到了上世纪90年代初期,这个数字下滑到了47%,2008年是35%左右。而美国的家庭消费在GDP中所占的比例则高达70%。
2008年11月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出台应对危机、扩大内需的十项举措。温家宝总理此前在接受新华社采访时称,那个时候国务院几乎每周都在围绕扩大内需出台新政策,先是家电下乡,后来发展到汽车、摩托车下乡,以后又是小排量乘用车购置税减半,然后又实行了家电、摩托车、汽车以旧换新政策。
消费成经济主要拉动力
种种刺激政策让国内消费接力出口,成为经济的主要拉动力。据统计局发布,今年前三季度我国GDP增长7.7%,其中居民消费的贡献率就达到了4个百分点,超过外贸出口成为了拉动经济增长的第二大动力。
商务部发言人姚坚上周表示,2009年系列政策措施成效显著,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明显增强,消费增速和对经济增长贡献度达历史新高。“剔除价格因素,预计2009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际增速将达到1986年以来的最高水平。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明显增强,预计全年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0%以上,比2008年提高6个百分点左右。”
尽管2009年消费促进经济增长表现不凡,但是并未扭转消费在GDP比重中的劣势地位。经济学家吴敬琏近日撰文称,2009年我国净出口是降低的,消费需求的比重增加甚微,当前旺盛的总需求是靠投资支撑起来的。
城镇化成促消费推手
如何改变消费低的老问题,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以稳步推进城镇化为依托扩大内需增加消费。这被认为是该会议的最大亮点。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所长夏斌公开表示,消费问题是中国经济的主要结构问题。收入分配改革、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消费金融与消费基础设施建设、居民资本财产性收入、户籍制度改革和城镇化建设等,都是结构调整有效的“抓手”。特别是城镇化率水平的提高,更多的是上述各项结构调整政策的实施结果,是提高居民消费率的“载体”。
1978年改革开放开始时,中国的城镇化水平不到20%,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已经提高到了46%。但离发达国家80%的平均水平还有很大差距,这个差距被认为,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潜力和持久的动力,也将为全球经济的发展贡献力量。
城镇化的启动将成为农民进城务工落户的通道。吴敬琏称,我国一般居民消费水平低,不是他们没有消费的意愿,而是因为他们的收入不足。要促进居民消费,办法有二:一是增加就业;二是促进技术进步,提高产品的附加价值,增加普通劳动者的收入和专业人员的收入的增长。
来源:新京报 编辑:邓京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