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经济|社会|热图|专题|节会|人事变动|地方企业|文化 •  旅游|
  各地: 安徽 北京 重庆 大连 福建 广东 广西 海南 黑龙江 河南 湖北 湖南 吉林 江苏 辽宁 四川 山东 上海 陕西 深圳 天津 新疆 云南 浙江
中国在线
全球震灾频发促中国完善“十二五”防灾救灾体系 
2011-03-12 19:34:28      来源:新华网

打印文章 发送给好友
  分享按钮

3月11日,世界因为发生在日本东北海域的8.8大地震而震惊;而此前一天,中国云南盈江县也发生了5.8级地震。

近三年来,全球各地频发强烈地震。汶川、玉树、海地、智利、新西兰……专家表示,震灾频繁,警示中国未来五年应尽快构建完善的防灾减灾体系。

“应尽快构建完善的防震减灾体系,提高包括地震监测震灾预防、地震应急、震后救灾与重建能力。”全国政协委员、中科院院士陈运泰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表示。

其中,地震预测这一环节无疑是最有挑战性的。这一世界性难题目前尚未取得突破性进展。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地震局局长陈建民为新华社记者解析了地震预报的技术难点,譬如观测技术方面,获取的观测数据、信息和地震孕育过程的耦合关系尚在探索之中;地球各类观测数据的变化和地震孕育发生的关系,目前还在研究中。

陈运泰表示,一方面,固然不能苛求科学家在短时间内实现地震预测的目标,但另一方面,科学家也不能置强烈的社会需求于不顾,知难而退,放弃努力。

实际上,在汶川、玉树地震以后,中国政府已日渐加强、完善防震减灾体系的建设。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未来五年,中国要“加强生态建设和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全面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在地震监测方面,国家加大了地震观测系统的建设,使台网的密度有所提高;国家立体化防灾网络正在规划,对地球深部的探测研究从人员和设备配置方面,最近几年都得到了加强。

地震本身比较复杂,地震预测涉及多学科,包括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空间对地观测、深部探测等。陈建民认为,要想不断提高地震预测预报水平,一方面要加快推进地震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与进步,加强科学研究与实践;另一方面,需要培养建设一支高水平的科研队伍。

汶川、玉树地震以后,中国更加重视防灾减灾体系建设。不过,中国公民防灾意识差,对灾害的预防能力和急救知识尚缺乏,遇到灾害往往不知所措,慌忙处置,导致伤亡数量较大。

海南省地震局地震预报中心主任沈繁銮表示,在防灾方面最需要加强的,是动员和提高社会力量参与防灾体系建设。

他建议,成立防灾志愿者队伍,把防灾知识进校园、进社区、进家庭的活动做实、同时,学校、单位、人员密集场所加大防灾演练的频率,以提高公众处置灾害的能力,丰富地震发生时自救互救的知识。

防灾救灾,不仅针对地震灾害,也要针对风灾、雨灾、雪灾、汛灾、泥石流及森林火灾等灾害。

日本大地震带来严重的次生灾害。日本12日首次确认有放射性物质外泄,首相菅直人指示将核电站周边的戒严区域从3公里扩大到10公里。

中国核电总装机容量位列世界第四,“十二五”期间核电投资规模将达到约6000亿元。目前全国共有生产、销售、使用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线装置单位5万余家,其中使用放射源9万多枚,射线装置8万多台;还有各类研究型反应堆等。

“核技术利用蓬勃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院士顾逸东告诉记者,从中国当今和未来一定时期的核电发展状况来看,以中国社会发展水平和人民群众的承受能力来看,一旦发生核事故将是灾难性的,后果不堪设想。

他建议国家尽快出台《原子能法》,强化法制化管理,在注重核能利用经济性的同时,更重视各种特定条件下的核安全问题,包括明确对原子能领域严格进行核安全监管和辐射防护,防止放射性污染;明确国家应对核事故的方针、政策和管理模式,建立应急体系,明确相关部门和组织的职责、权限;明确核损害赔偿的范围、责任方和赔偿原则等。

全国人大代表、经济学者张兆安建议,在“十二五”规划中进一步明确国家防灾减灾目标。对各类灾害所付出的资金、物资、交通、医疗等均应作为GDP扣减项目处理。对地方由于不重视防灾减灾工作所造成的巨大损失,必须实行行政问责。

“不要总是在灾害发生的时候才想到防灾减灾工作,要形成制度保障,常抓不懈。”中国地震台网中心主任潘怀文说。

来源:新华网 编辑:邓京荆

 


新闻热搜
 
商讯
专题
保民生 促发展——中国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 详细

各地新闻
中国环境保护部部长张力军12日在此间称,日本因地震发生的核泄漏事件不会改变中国发展核电的决心和安排。张力军同时称,中国关注日本的核电设施受地震影响的情况,也关注着其事态发展。>> 详细
点击排行
  胡锦涛对云南盈江地震作出批示
环保部:日本核泄漏不会改变中国发展核电的安排
 
视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