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7日,由华南理工大学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名誉院长王小宁教授为共同责任作者,青年教师凌飞副研究员为共同第一作者参与完成的《Genome sequencing and comparison of two non-human primate animal models, cynomolgus monkey and the Chinese rhesus macaque》(《食蟹猴与中国恒河猴两种非人灵长类动物模型的基因组测序与比较》)在《Nature Biotechnology》(影响因子31)在线发表。该重大成果的取得实现了华工生物学院教师问鼎自然系列杂志零的突破,也是生命科学创新学院与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合作的又一重大成果。
据了解,该项目破译了灵长类动物猕猴属的食蟹猴与中国恒河猴的基因组,这是继人类、黑猩猩、印度恒河猴之后的第4和第5种灵长类动物基因组。该研究成果的取得是猴遗传背景工作框架的又一重要阶段性成果,对更好地了解灵长类的进化过程和遗传背景差异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为新药评价与研究、灵长类动物学、基础医学、群体遗传学和系统地理学等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也为进化医学研究奠定了科研基础。
该项目在华工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首任院长王小宁教授历经十年的策划和推动下,由华南新药创制中心及国家“973”计划资助下,由华大深圳基因研究院联合华南理工大学、华南新药创制中心、中科院昆明动物所等多家单位进行。王小宁教授课题组主要承担基因组测序后大量的补漏和验证工作,包括单核苷酸替换、大量的插入、缺失及染色体重排的海量验证,尤其是重要疾病基因在食蟹猴与恒河猴群体中的遗传变异研究。在此研究基础上,该课题组下一步会对这些重要疾病基因在HIV发病机理中的重要作用做更为深入的研究与探讨。
“这是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献给学校的一份完美答卷。”王小宁十分自豪。自2009年3月“华工—华大”基因组科学创新班成立以来,创新班同学共有20人次分别以并列第一作者等身份在国际顶尖学术杂志上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13篇,但由华工青年教师作为共同第一作者发表高水平论文还是校史首次。该高水平论文由王小宁教授作为共同责任作者,青年教师凌飞副研究员为共同第一作者,杜红丽副教授、王菊芳教授、卓敏讲师以及研究生王涛、韦丽琼作为署名作者,历时两年的潜心研究终获突破,实现了青年教师与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的深层合作,为今后青年教师的培育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来源:中国日报广东记者站(通讯员 刘慧婵 樊丽) 编辑:冯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