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正从数量增长型向质量提升型转变
《转型发展看黄山》特别报道之二
姚育青拍摄
黄山志愿者 王辉拍摄
姚育青拍摄
中国旅游业在“十二五”迎来了一个黄金发展期,同时也进入了一个转型升级的关键期,黄山风景区作为引领旅游业发展的先锋,自然是义不容辞地担当重任。是一味追求数量上的激增赚得“人气”,达到扩张规模的目的,还是永存敬畏之心,尊重大自然,敬重消费者,实现和谐发展,不断提升旅游品质?黄山风景区选择了后者,坚持从数量增长型向质量提升型转变。
进山人数调控是黄山从数量增长型向质量提升型转变的重要途径。“十一”黄金周是出游较集中的一个时间段,如何能保证在旅游高峰日为游客提供一个满意的旅游环境,是对景区的一个考验,黄山风景区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今年“十一”黄金周黄山风景区共接待中外游客178091人,其中,10月2日、3日、4日这三个高峰接待日,分别接待游客38811人、39280人、36116 人,严格将游客日接待量控制在最佳容量4万人以内,这正是黄山风景区在环境生态的承载能力基础上保证游客旅游体验的鲜明注脚。“十一”期间,黄山风景区内重要节点所有LED显示屏发布三个进山入口实时人数和景区天气预报,并且利用各重要路段的温馨提示、向导游发送提示信息以及工作人员现场引导等多种方式,提前向游客告知景区接待量分布情况,保障游客充分的知情权,以方便其合理安排旅游线路。旅行社和导游普遍反映,黄山风景区预测次日游客数量,预约旅游团队,当游客达到一定数量时及时预警的“三预”机制在高峰日旅游接待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不仅控制了进山人数,同时平衡了玉屏、北海、云谷、钓桥、松谷、温泉这六大景区的游客接待量,实现景区各片区客流平稳、各时段峰谷均衡、景点之间冷热均衡。
服务设施完善是黄山从数量增长型向质量提升型转变的重要支撑。改革开放以来,黄山风景区交通日趋便捷、服务设施日益改善,先后修建了四条总长19.7千米的旅游公路、三条客运索道、80多千米的游览步道、北海宾馆、西海饭店、玉屏楼宾馆、白云宾馆等星级饭店,景区设有24座星级厕所和生态厕所,投入使用已有一年的南、北大门两个大型立体停车场,可提供近3000个停车位,解除了“自驾游”游客担心的停车难的后顾之忧。
安全体系建设是黄山从数量增长型向质量提升型转变的重要措施。“十一五”期间,黄山风景区制订并完善了道路交通、防火防汛、医疗救护、索道运营、紧急救援等一系列安全工作方案,根据自身特点制定了应急预案,初步形成了旅游安全应急救援体系。2010年11月,黄山风景区旅游安全应急救援基地项目建设方案顺利通过专家评审。黄山风景区还率先建成了全国山岳型景区雷电预警防范系统,在天都峰山腰、丹霞峰、莲花峰天桥等21个易雷击点,进行了雷电监测预警防范系统试点建设。旅游安全体系的不断完善,确保了中外游客在黄山游览安心、舒心、暖心、放心。
资源严格保护是黄山从数量增长型向质量提升型转变的重要保证。在迎接“全民旅游时代”到来之际,黄山风景区依然用实践坚守可持续发展理念,实行“景点封闭轮休”、“ 垃圾下山,净菜上山”、办公外迁等一系列提升环境质量的举措。黄山风景区严格的保护措施有力地促进了遗产资源的保护。以自然遗产为例,从1955年黄山建立气象处以来的观测资料显示,56年来,黄山风景区的气候变化、物候变化均不明显,佐证之一就是安徽省的省花——黄山杜鹃花,每年开花时间相差不超过一周。
生态效益彰显、经济效益明显、社会效益凸显,黄山风景区转型发展的实践成果得到了国内外专家的认可。2010年,黄山风景区荣获“全球旅游目的地管理奖”,世界旅游业理事会还以《低碳旅游与生态黄山》为主题,将黄山作为“全球旅游业应对环境与气候变化”的典型案例向全世界宣传推广。
来源:中国日报安徽记者站(特约记者 亚星 邬艳 天天 罗冰 特约摄影记者 姚育青 王辉)编辑:马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