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经济|社会|热图|专题|节会|人事变动|地方企业|文化 •  旅游|
中国在线>首页中国新闻
藏品热搅动“寻宝梦”
2011-10-24 16:07:11      来源:人民日报

打印文章 发送给好友 分享按钮

精品书画、古玩玉器让许多人一夜暴富。但在“一本万利”的神话背后,是更多的人“血本无归”

藏品热搅动“寻宝梦”

  台双垣绘(人民图片)

从拍卖行到小地摊

●“捡漏”成为普通人的发财梦

家住北京通州的老屈每周四、周六都在电视前守着,他是《鉴宝》、《天下收藏》的忠实粉丝。每当持宝者的藏品被鉴定为价值几十万、几百万元的“宝物”,老屈都跟着兴奋地欢呼。

在民间古玩集散地北京潘家园,小店主戴炜也做着同样的寻宝梦。5年前他在内蒙古农村花2000元买了一只玉猪龙下半部,又花2万元辗转求到了上半部,如今这件合璧的玉猪龙已价值百万元以上。“‘捡漏’了。”他告诉笔者,正是这次寻宝经历促成了他的职业选择。

民间寻宝热,缘于国际市场上中国艺术品拍卖价格节节攀升的火爆。2005年,元青花大罐“鬼谷子下山”在英国佳士得拍卖会上以2.3亿元人民币高价成交,创下了当时亚洲艺术品拍卖的最高成交纪录。2009年秋拍,共有4个亿元、90个过千万元的中国拍品成交。行情一直延续到今年,仅嘉德春拍总成交就达53.23亿元,2件过亿元,85件过千万元。其中《松柏高立图》、《山地风》、《两汉策要十二卷》、“明逾满月”跑兽镜的拍卖价格分创同类藏品拍卖世界纪录。

与艺术品“官价”频频破纪录相呼应,国内民间收藏的财富神话层出不穷——多年用于养花的瓷盆,电视台专家组鉴定为价值数百万元的元青花;10元钱买来的邻家养鸡陶罐,专家指认是全国仅存3件的酱彩剔花盖罐,“少于千万元都不能卖”……

在寻宝梦的刺激下,老屈如今每次旅游、出差时,都不忘搜罗“古董”,“万一哪件是真的呢?”他憧憬。

精品书画、古玩玉器让许多人一夜暴富,就连“文革”时期的红色藏品也能令藏友收益不菲。从深圳大学艺术设计系毕业的张定平已经有10多年收藏经验。“年投资回报率在30%以上,远高于这些年家人投资于股票的年回报率。”他说。

藏家与炒家博弈

●金融资本浮起艺术品行情

据北京华辰拍卖有限公司董事长甘学军介绍,近年来中国艺术品市场的发展几度沉浮:从上世纪90年代到2000年,总体上较为平稳,其中1995年前后是个小高峰,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后转向沉寂;2003年开始稳中有升并持续到2007年;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重陷低谷。“2009年开始新一轮行情,而且势头猛烈,中国艺术品拍卖步入‘亿元时代’。”

甘学军分析,本轮国际金融危机后,一方面股市、债市等投资渠道收益收窄;另一方面,宏观调控政策下流动性增加,外资、金融资本、民间资本等各路资金不断转战艺术品市场,行情自然被抬起来了。

上海市收藏协会副会长宣家鑫认为,相对于其他投资渠道,收藏品市场对资金的要求较低。“一两个亿在股市、楼市难有作为,但在收藏品市场里也许就能兴风作浪。”

这是一场藏家与炒家之间的博弈。

2008年秋拍,在金融危机的阴霾下,部分藏家因资金窘迫等原因出售持有的艺术品,也有部分买主为在金融市场低迷形势下规避风险购入艺术品,呈现出炒家退场、藏家进场的局面。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新闻热搜
 
商讯
专题
"形成合力"促大学生就业
>> 详细

各地新闻
十一届三中全会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人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的伟大觉醒,显示了中国共产党顺应时代潮流和人民愿望、勇敢开辟建设社会主义新道路的决心。>> 详细
点击排行
  身份证法修正案草案:领取身份证应当登记指纹信息
国务院任免公安部、文化部等部门国家工作人员
 
视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