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2011年的那些“姐”们
左为姚晨
姚晨对话柴静 畅谈公民责任等话题
在网络上伶牙俐齿风趣幽默的姚晨透露自己面对镜头常常是嘴笨,思维短路的。虽然人气不断高升,但姚晨坦言最怕身着华服,交际应酬,她始终认为一个过着上流社会生活的人,很难拍出好电影。虽然姚晨微博粉丝数过千万,但她始终认为自己仅有表达自我的权利,并没有要求他人的权利。她更希望能用这个平台来实现她作为公民的责任,“公民就是指在公共土地上居住的人们,然后你也是其中一分子,你享有权利,同时你也承担着义务,然后更多时候,我会把自己看做一个公民,这个可能是我在微博上更重要的,应该排在明星前面的一个身份。”姚晨一直坚持做公益事业,今年担任联合国难民署中国区代言人,没有任何费用,并且宣传费用需要自行承担。
屠呦呦,那个距离诺贝尔奖最近的中国女人(图)
在过去很长的时间里,屠呦呦一直隐藏在巨大的“集体”中。2011年9月23日,在纽约举行的美国拉斯克医学奖的颁奖大会上,这位满头卷发、戴着眼镜的女科学家将一座金色的奖杯高高举起时,在地球的另一侧,好奇的中国民众才第一次看到了这张陌生的面孔。可她却成为第一个获得拉斯克医学奖肯定的中国人。作为美国最有声望的生物学奖项,拉斯克医学奖一直被业内誉为“美国诺贝尔奖”。从奖项设立至今,获得拉斯克奖的300多人中,有80余位后来获得了诺贝尔奖,因此拉斯克奖也被誉为“诺贝尔奖的风向标”。无怪乎外界评价屠呦呦是“距离诺贝尔奖最近的中国女人”。评审委员会将2011年度临床医学研究奖颁发给了这位中国科学家,以表彰她在研发抗击疟疾药物方面作出的贡献。“屠呦呦领导的团队,将一种古老的中医治疗方法,转化为今天最强有力的抗疟疾药。”拉斯克基金会在获奖人介绍中评价说,“已有数亿人因此受益,未来这一数字还会不断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