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仑(国画) 王广才作
王广才,字子野,号鲁丁。1939年生于泰山脚下,1963年毕业于山东艺术学院,远赴青藏高原,从此开始了“八万里昆仑足迹,四十载浓墨豪情”的艺术人生。以描绘青藏山水闻名,其大写意山水气势雄浑。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其作品多次参加海内外大展,多幅作品被中国美术馆收藏或在国际上获奖。
中国画应与西画会通
庄子曰:“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此之谓本根,可以观于天矣!”近日,走进王广才的画室,观画作,听感言,其人其画,当是我们理解庄子此段“知北游”的最好注解。
“莽莽昆仑,其妙无尽。吾生有涯,不能穷其之妙之莽。”在先生的感叹中,彰显了其“增天地精神、乾坤气派”的胸怀和大志。而先生对中国绘画的独到见解,也让我们重新认识了中国笔、中国墨、中国画的精髓到底是什么!
问:石涛曾说,“墨黑丛中天地宽”,您则曰,“墨旗不倒”,旗帜鲜明地表达了对中国画笔墨的态度。那对于中国画“笔墨等于零”的说法,您是怎么看待的?
王广才:中国画应与西画会通,但中国画却不能不讲笔墨。这里面包含着中国人对天地最原始探索阶段以及民族个性的体验,是中国绘画文化整个体系的最根本。因此,墨不仅属于中国画,它更属于中国文化,中国哲学思想借助墨得以最根本的表现,所以中国画不能不讲墨。老子说:“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石涛说:“墨之溅笔也以灵,笔之运墨也以神。”石鲁说:“物化为我,我化为笔墨”、“思想为笔墨之灵魂”。先贤大师们的话,不是妄言啊。
改变“平面纸山水”
问:从您的作品中,能看出您具有极深的传统功力,在创作中,您也融入了西画的某些元素,您是怎么进行中西融合的?
王广才:学习和运用西画的某种元素是不可避免的。比如,我尝试让墨厚重起来,用笔时努力表现光感,在构图上采取立体透视方法等。有网友说:“看您画的山,感觉一脚能登上去。”我为此高兴。这说明我用墨表现山体厚重的尝试成功了,改变了过去文人的“平面纸山水”。
别人说我是西画的方法,但当我走遍昆仑,看过其辽阔霜天,看过其雄浑沉郁后,发现这些元素其实本就不独属于西画,只是我们中国画以前无人去这样表现而已。当站在巍巍昆仑之巅,体验着“两三点星胸前落,十万峰峦足下倾”的绝妙时,莽莽无际的昆仑自然会给人不一样的视角和感受,自然会启迪人创造出属于昆仑的独特绘画语言。
八万里昆仑足迹
问:著名美术评论家刘曦林曾说:“无论是青海长云,还是昆仑雪峰,在古代较少有人图之于丹青,故后人无成法可循,一切均赖新造。”您是如何做到“造化与心源的互动往来”,从而营造“天人合一”的意境的?
王广才:一个人的视野,影响他的心胸;一个人的心胸,影响他的艺术。“八万里昆仑足迹”的生活,使我看到了无尽的昆仑。
其实古代也有人到过昆仑,王昌龄“青海长云暗雪山”,许多人解此句,都认为“暗”字写得好,但对“长云”字解释得不够。我认为这个“长”代表了两个空间意象:经天纬地。经者上下可通天地,纬者左右可达数十数百公里,绵延到地平线的尽头。
有一次,我站在小唐古拉山上,顷刻之间,长云四起,滚滚而来,天地俱暗,我仿佛回到了宇宙初始,混沌一片。当时我一下就明白了王昌龄“青海长云暗雪山”中“暗”字的妙其实全部来于这“长云”。相信所有身临其境的人,都会被那种大天地、大宇宙、大空间、大气势所震撼、所融化,物我两忘。
仔细看“长”字写法,一横是不是地平线?一竖勾是不是连通天地?一撇一捺就是游走于天地之间的风云雷电!我就是要画人之所未画,用大黑白画出昆仑的大阴阳,画出万古之气在高原上的涌动。
来源:新浪传媒 编辑:邓京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