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同,是北京特有的一道风景,青砖灰瓦,槐花遍地的静谧让多少人魂牵梦萦,可是,如今这样的胡同风景已不多见,古旧的小院开起酒吧咖啡馆,变成餐厅旅社,成为时尚小店,改造成“创意工厂”……几年来,胡同产业逐渐兴起,老胡同“混搭”之风愈演愈烈。安静的胡同一天比一天热闹,北京胡同的原生态也就此被改变。
这种生态改变对于胡同居民来说意味着什么?记者实地走访了什刹海、雍和宫、南锣鼓巷、方家胡同、五道营、北新桥等地。不少胡同居民告诉记者,胡同经济大潮给他们带来了收益,也带来了不少烦恼和纷扰,曾经的安静生活已找不回来。
面对喧嚣,他们有些茫然无措。他们期盼,发展胡同产业的同时,需要政府更到位的引导,保护胡同原生态,让居民与商家双赢。
变之喜
三年租金买套新房
来到著名的南锣鼓巷,记者找到几位熟悉的老板闲聊几句,话题离不开涨得已经让人无法承受的租金。“这儿的房东可都发了,据说租三年房子就能在市区买套新房,一家老小光靠租金活得特滋润。”记者向一位老板要到了房东的电话,这位年过四十的北京土著刘先生用调侃的语气说,他家祖上当年买房子的时候可算选对了地方,“让后辈终于过上了好日子!”
在刘先生口中,胡同生活并不令人向往,“我家在南锣鼓巷有两间私房,一共30多平方米,一家五口人挤在一起,去厕所要走100多米,冬天得自己烧炉子取暖,孩子脚上都是冻疮,全家人盼拆迁盼了好多年。”拆迁没盼来,却等来了南锣鼓巷变身特色商业街,当胡同口彩绘的牌楼刚立起来的时候,居民们还没意识到自己的生活将发生怎样的变化,随着一家家小店开起来,居民们陆续变成了“房东”,刘先生忽然明白,生活的转机来了。
“我们家本来不临街,后山墙对着街面,可那年大家纷纷在墙上凿洞,变成门脸房出租,我也把后墙开了门,挂上了出租的牌子,没想到还挺抢手,出租第一年是2006年,租了8万元。”拿着8万元的租金,刘先生一家彻底告别了胡同生活,在不远的东四十条租了一套旧两居,“当时住进了楼房,孩子高兴坏了。”接下来的惊喜就让刘先生有点猝不及防了,南锣鼓巷的房租以惊人的速度上涨,三四年间翻了好几番,“没想到两间破平房那么值钱,听说10平方米的小房现在年租都30万了。”刘先生的房子现在开的是一家咖啡馆,问及租金,刘先生迟疑了一下说:“不到50万。”现在,他在东三环买了一套新房,曾经的困窘和拮据早已荡然无存。
变之情
胡同原住民逐渐消失
胡同产业兴起后,最直接的受益者也许正是这些房东,南锣鼓巷的租金涨得邪乎,给了房东们“暴富”的机会,其他一些胡同的租金也有水涨船高之势。被称为“南锣鼓巷第二”的五道营胡同,一间四五十平方米的门脸房年租金也超过10万元,这些特色街周边的菊儿胡同、帽儿胡同,居民们也纷纷挂出了出租招牌,一个月租几千元不成问题,拿到租金离开胡同,成了很多居民提高生活质量的渠道。
“这几年我每年过去收一次房租,平时很少回去,虽然我出生在这条胡同里,和一群孩子在这里玩大的,可现在全变样了,基本找不到过去的痕迹了,回去也觉得挺失落的,过去的老街坊和朋友们也都不在了。”刘先生说,这里的居民只要能把房子租出去的,基本都离开了,拿着钱租房或者买房了。“还是住楼房比较方便,而且,现在胡同里这么乱,还能住人吗?”
一个失去了原住民的胡同,还能称为胡同吗?记者沿着一家家店铺走过去,已基本找不到居民生活的痕迹,只剩下商业街的喧嚣和繁荣。一个转角处,记者发现了临街一间很不起眼的小房子,上着锁,挂着破旧的窗帘,似乎没有出租。附近的店老板证实了这个情况,“房主是个快80岁的老头,一个人住间8平方米的小房,死活都不愿意出租,其实怎么也能租个10万8万的。”一直没有等到老人回家,记者猜想,他孤独坚守在这里不愿意离去,也许只是多年来习惯了这个地方,哪怕一切都已经改变。
在五道营胡同,原住民相对多些,目前还剩十几户,不少商户表示,选择这里是因为喜欢这里不那么商业的生活气息,还能看见早晨提着鸟笼遛弯的大爷和邻家跳皮筋的小妹。可是,随着这里商业价值的提升,还有多少人愿意守着胡同生活呢?
变之烦
吃饭被人偷窥拍照
对于还留守在胡同生活的居民来说,日子也完全变了味道。在南锣鼓巷附近的沙井胡同,记者看到,不少人家紧闭的大门上都贴着“普通住家,请勿打扰”的字条,这是怎么回事?居委会一位值班的大妈告诉记者,自从南锣鼓巷变成了旅游胜地,他们这条本来僻静的胡同也热闹起来,不少对胡同好奇的老外或者游客端着相机,四处敲门,甚至不敲门,进去就一通乱拍,让这里的居民不胜其烦。
当自己的私人生活也成了旅游胜地的一景,这日子还怎么过?“有时候,一家人正在吃饭,就会有游客不打招呼进门拍照,院子里晾的内衣内裤,也被他们左拍右拍,真不知道有啥好拍的……”这位大妈说,现在在家安稳睡个午觉都成了奢望:“想睡个午觉,窗外三轮车夫与游人在喊话、经常有游客闯进院子问东问西、附近小店的店老板大声讨价还价……让人心烦意乱。”这条胡同的一位居民就此写了一首“拒客打油诗”,流传甚广,被不少人贴到门上,诗中写道:“我院不是紫禁城,也无皇上金殿登。游人若是闯我院,出去让你变公公。我院不是颐和园,没有慈禧石舫船。游客若是闯我院,出去让你变太监。我院不是钟鼓楼,来往过客任意游。私闯民宅犯国法,包公若在斩你头。”
胡同繁华的背后,是百年的平静被打破,居民日常生活深受困扰。一位家住在南锣鼓巷附近的居民在网上诉说着他“有家不能回”的遭遇:“胡同里三天两头举办活动,我开车回家,居然不让我进胡同,我回自己的家也犯法了?后来才知道南锣鼓巷举办胡同节呢,你们举办你们的,可是我们住这里的居民招谁惹谁了?来这的人把车都停在胡同里,我们经常回家找不着停车位,晚上经常有喝多了的人在胡同里大声喧哗。我们家院已经被撬无数回了,还得自己凑钱给院里安装防盗门。我打小就住在南锣鼓巷里,原来这里是多么安宁啊!……”
变之恼
居民商家如何相处
上周,家住南锣鼓巷附近的刘先生再次拨通12345热线反映:“这里有一家酒吧几乎每晚都有人唱歌,音响声音特别大,一直吵到凌晨两三点钟,街坊根本没法儿睡觉。”从去年夏天起,刘先生就把这家酒吧扰民的情况投诉给环保局、城管等有关部门,其中环保局就接到过他36次投诉电话,但问题一直没能解决。刘先生是胡同里为数不多的居民,他气愤地说:“我父母都快90岁了,我岁数也不小了,整天被他们这么折腾,心情糟透了!”为了这事,110也来过好几次,“警察来了后,那边就会消停一会儿;警察一走,音乐就会继续响起。”像这样的情况,除了南锣鼓巷,在后海、北新桥一带的胡同也比较突出,扰民成为居民和商户的主要矛盾,“他们挣钱,我们倒霉”令居民愤愤不平。
随着胡同产业的红火和投资客的到来,胡同里的矛盾也逐渐升级,各种纠纷不断。去年,五道营胡同的33号院被人收购推倒重建,可这翻建却引来了隔壁邻居的不满,31号院和35号院的邻居都说,翻建时,33号院的房主侵占了他们的面积和公共便道,而且未按规划施工。交涉未果的情况下,31号院、35号院的房主一纸诉状将33号院的房主告上了法庭。
在号称“小簋街”的北新桥头条,也发生了不止一起官司,其中一件是商户租下房子后装修改造,未经房主的同意推倒了一堵院墙,房主认为此举使他的院落面积缩水,双方协商时大打出手,酿成治安事件。记者从东城法院了解到,这几年发生胡同里的租房合同纠纷明显增加,有的是房东毁约擅自涨租金,有的是商户恶意占房不腾退,目前这种矛盾比较突出。
变之惑
胡同充斥酒吧文化
目前,胡同创业作为一种新鲜的投资方式日渐受到追捧,胡同产业也得到政府部门的大力扶持,胡同特色商业街逐渐纳入城市发展规划,然而,这些是否要以牺牲胡同原生态作为代价?而失去原生态的胡同,还有多少价值?
在五道营胡同,第一位在这里开西餐馆的英国人Will说的话令记者印象深刻,他说:“我不爱开霓虹灯,也不吵闹,不破坏胡同的历史,希望和老居民好好相处。”在他看来,和老居民毗邻而居可以尽量保住胡同的原有生态。五道营的不少居民表示,希望和商家实现“双赢”,胡同发展保护的同时,他们也可以改善生活条件。
为了解决扰民等问题,记者了解到,五道营胡同三年前成立了商会,要求商户“不能装强照明霓虹灯,给居民营造良好的环境,商户间要和谐,保持胡同原生态最重要。”而南锣鼓巷商会则表示要打造“沉静典雅”的胡同风格。但各种矛盾至今还没有完全解决。
“老北京”网创办人张巍一直致力于胡同保护,他认为,保护胡同,更多地要关注住在胡同中的人,保护这种北京特有的原生态生活形式。“像我们熟悉的南锣鼓巷、后海、鲜鱼口等地区均已经丧失历史风貌或人文风貌。发展应该遵循以本土文化发展为主线的模式,但目前我们在这些胡同看到的基本是西方的酒吧文化,而非北京本地文化,政府应该大力发展本地文化。”J024
来源:北京晚报 编辑:孙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