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经济|社会|热图|专题|节会|人事变动|地方企业|文化 •  旅游|
中国在线>专题>2011专题>新闻媒体 “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中国日报走基层
坚定•担当•务实——追记农村基层干部的优秀代表陶应全
2012-05-22 13:07:47 来源:中国日报云南记者站

打印文章 发送给好友 分享按钮

坚定•担当•务实——追记农村基层干部的优秀代表陶应全

陶应全的出事地点

坚定•担当•务实——追记农村基层干部的优秀代表陶应全

陶应全的妻子和两个女儿

在祖国的西南边陲云南,在大山深处,有一位基层共产党员,任职9年来,他心系群众、脚踏实地,带领群众投工投劳,修道路、建公房、改电网、扩池塘。今年3月26日,他在组织实施抗旱饮水工程时,遭遇土方坍塌,不幸遇难。他就是云南华宁县青龙镇糯租村委会绿塘子村民小组组长年仅39岁的陶应全。

山高、坡陡、缺水,是绿塘子村面临的实际。从华宁县青龙镇沿着崎岖的山路前行,由于长期干旱,汽车驶过扬起一阵尘土,上坡下坡再上坡再下坡翻过几座山岭才到绿塘子村。茫茫大山,很难看到几户村落。

用生命换来山泉水

记者来到陶应全的事发地点,青龙镇糯租村党总支书记李德生深刻记得,3月26日上午10点左右,陶应全正在指挥开转载机和挖机的驾驶员铺设涵管,就在这时,有碎石滑落,他提醒村民小心,但话音刚落,他上方的土石方就滑落下来。陶应全大喊:“塌方了,快跑”。2个驾驶员跑走了,而他被坍塌的土石埋住……

李德生回忆说,“沙土从19米的高处冲向陶应全,瞬间就到了他的腰间。现场人员立即施救,用手急忙刨土方,其他村民听到广播通知后,也争相赶到了现场,参与到了救援行动里,镇上的主要领导闻讯后和救护车也相继赶到。”

数分钟后,被同伴救出的陶应全还有微弱气息,他依然牵挂着全村的饮水工程,叮嘱大家:“不要停下来,继续干。”20多分钟后,他离开了人世。

绿塘子村47户人家170多口人,由于地表水污染,池水变差,群众吃水一直是老大难问题,村里流传着一句话:“绿塘子,绿塘子,山高路远水难吃”。

2009年入秋以来,云南遭遇了持续干旱,绿塘子村变得更加干渴:村子附近水源枯竭,两个塘子蓄水短缺,几乎成为黄土坑。面对日益严峻的旱情,陶应全看在眼里、急在心上。

找水、引水,成了绿塘子村迫在眉睫的事。近三年来,陶应全每年都要带领群众披荆斩棘,在山林中穿行,寻找稳定水源。今年3月,在离村庄6公里的地方,找到了一股较为理想的水源。找到水源点后,他自己垫钱买管子,发动群众投工投劳引水进村。为让群众早日喝上泉水,引水应急工程施工20多天,他每天早上7点出门,晚上9点才回家。

从2004年上任到去世,陶应全把大多数时间交给看工作,交给了大山,交给了人民。引水工程期间,陶应全七十多岁的老母亲腰部摔伤,他把母亲送到医院办好手续又回到了村上,就连小女儿生病住院20多天,他天天守在工地,没时间去照看。

绿塘子村村民陶应才说,“原来村里没水吃,要到5公里外的水源地拉水,有的人家用拖拉机,有的人家用马拉或人背。现在村子里吃水有了保障,不但解决了人畜饮水,蔬菜、烤烟等生产用水也有了保障。”

在陶应全离开五天后,后续工程在县、镇两级的领导下,成立了专业施工队,增派了人员、增设了挖机,加班加点的工作,经历了大小几十次的塌方,3月31日,陶应全计划使用百余年的涵管终于架通了。水管安全的穿过涵管,装满甘甜的泉水,流进了村子里。

舍小家顾大家

走进陶应全的家,他的妻子——29岁的苏丽琼仍然沉浸在悲痛中,她想象不到,与她共同十年的丈夫突然离开自己、两个年幼的女儿和81岁的老父亲。

结婚9年来,陶应全很少顾家,天不亮就起床,天黑才回来。每次看到他拖着疲惫的身子回来,苏丽琼既埋怨又心疼。

苏丽琼回忆说,2003年2月,她和陶应全结婚,那个时候,生活比较困难,日子过得紧巴巴,家里的大事小物都由陶应全操持,重活累活也由他一个人全包,苏丽琼在家里煮煮饭、喂喂猪鸡,那段时间,觉得自己很幸福。

苏丽琼告诉记者,“2004年4月,陶应全被村民选为小组长,他自从当上小组长后,在外办公事的时候多了,在家做活计的时候少了,就连以前接送大女儿上学的次数也因为工作忙而越来越少,主要精力大部分放在了村里的事情上,即便是在农忙时节,也只能等到村里的事忙完了才能帮我做点活计。”

“记得有一个早上天还没亮,迷迷糊糊听见外面打雷下雨,陶应全一下子从床上爬起来,衣服都没穿好就要出去,当时电闪雷鸣,狂风暴雨,我都觉得十分害怕,我问他要去哪里,他说,去看看公路是否被雨水冲坏!” 苏丽琼眼里噙着泪水。

陶应全总是力所能及地帮助村里的老人、残疾人。2008年家里花了4600元买了台微耕机来耕地,帮助70多岁的沈桂兰老人干活。村里的低保户吕家福家中的山墙被大雨冲倒了,陶应全知道后立刻去镇上买来砖瓦,组织大家帮吕大叔修好了受损的房屋。2009年,因智力残疾而陷入贫困的陶立伟家的房子漏雨,应全把自家攒着准备盖房子的钱拿来买了六十片石棉瓦,帮陶立伟修好了房顶。

村民曾福友说,“他多数一个人干,干不了的活才会叫村民帮忙,从不惊动群众。

陶家在村里不算富裕,陶应全任村民小组长每个月仅有150元的工资,为了盖家里的新房,还欠了五六万元外债。

陶应全家里有十多亩地,种的是烤烟和香椿,一年的纯收入有2——3万元。去年10月,镇上的烤烟收购都结束了,陶应全家还有6窑的烟没烤,损失了一万多块钱。

从2004年开始,陶应全就带领全村人自力更生、浇灌村内道路、建设科技文化活动室,带领全村人民种植烤烟,发展香椿种植。村民的生活一天天好起来,人均收入从2004年的2360元,增加到去年的5630元,增加了3270元,20户农户盖起了新房,34户农户购买了拖拉机和摩托车。

九年来,陶应全虽然没有做过轰轰烈烈的大事,但是,烤烟育苗、护林防火、化肥采购,样样都操心;修沟铺路、红事白事、吃饭穿衣,样样都关心,为了大家的事累坏了身体,也操碎了心。尤其是2010年大旱以来,为村里面找水的事他一直挂在心上。

践行云南精神

2008年7月,陶应全加入中国共产党,是绿塘子村最年轻的党员。他牢记入党时的誓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村民小组长,最最基层的干部,中国最最小的官儿,他们在红土高原的大山最深处,在陡峭贫瘠的旱地间奔忙着,时刻思索着如何用自己微博的力量抗击连续3年的旱魔。

陶应全遇难后,绿塘子、小井村两个小组的300多名群众自发组织起来,有的挑砂、有的扛石,有的运土,并自发捐款11560元,为他立一块石碑。

纪念碑上这样写着,“……应全为人正直,乐于助人。2003年村民选举担此重任,因连续四年干旱,我村小组人畜饮水困难,他于2012年3月26日带领村民抗旱救灾,为解决人畜饮水,特到本村大白路安装水管……,为民因公献身,把自己年轻的生命,投入在抗旱救灾的伟大业绩中,全体村民老幼致以沉痛悼念。”

云南省委书记秦光荣作出重要批示,称赞他是一个“一心为群众,很少照顾家。平时话不多,很有责任心。对人非常好,大家支持他”的好组长,是农村基层干部的优秀代表,也是彰显“高远、开放、包容”高原情怀、“坚定、担当、务实”大山品质的云南精神的突出代表。

在连续三年大旱的背景下,陶应全正是以他平凡的实际行动,默默诠释着山里人不等、不靠、不要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云南精神。

来源:中国日报云南记者站(记者 李映青 郭安菲) 编辑:宁波


新闻热搜
 
商讯
专题
聚焦2015地方两会
2015年地方两会大幕拉开。>> 详细

各地新闻
有人看到乘坐海军护卫舰前往吉布提的中国公民在舰上吃着N菜一汤,还喝着小啤酒,水兵们却在吃罐头,吃咸菜,顿时爆发了。>> 详细
点击排行
  体育总局:反对一些地方用足球替代其他体育项目
致外逃贪官的一封信:如果还任性,那你太傻太天真
 
视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