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岸渔民刘官保(左)和邻居聊天,畅谈上岸定居后的美好幸福生活。本报记者 郭立亮 摄
岸上有我家
——走进岳阳楼区洞庭街道西瓜山社区
本报记者 彭彭 张权 徐亚平 通讯员 徐佳 徐典波
岳阳市岳阳楼区洞庭街道西瓜山社区成立于2003年6月30日,辖区范围为沿洞庭湖风光带内侧沿线,占地约1.26平方公里,现有居民805户。
10年前那个漫长的汛期——
渔民何大明带着妻儿坐在风雨飘摇的船上,望着晦暗的天空和涌动的洞庭湖水,祈祷风浪快些平静;
10岁的小严瞻躺在停靠在湖边的小船里,等待着父母归来,闹钟的嘀嗒声从此成为童年印象里最深刻的记忆;
刘官保边撒网收网,边有一搭没一搭辅导两个儿子的功课。这两个喝洞庭湖水长大的孩子,一个读到高中,一个只读到小学。
10年后岳阳楼区洞庭街道西瓜山社区里——
何大明开了间自己的小饭馆,名片上印着的身份是“岳阳市水上救护队志愿者”,他是队长。20岁的严瞻,如今是四川大学编导专业的大二学生,同时还是江豚保护协会的志愿者。刘官保的新家安在了洞庭湖边,两个儿子都进了水运公司工作,年收入超20万元。
7月15日,洞庭湖又笼罩在风雨中。记者寻觅到刘官保的新家。他的家是上岸渔民安置房,当时花了11万元买下,平房,两居室。房子沿湖而建,窗外是洞庭湖,风景极好,喝茶时能闻到风里的鱼腥味。房子另一面是1100平方米的水泥坪,立着30平方米“渔民唱晚”的文化墙和社区大舞台,“我家老太太经常去那里跳舞,你看她这会儿没在家,肯定是去跳舞了。”
在离刘家不远的洞庭湖6码头边,停泊着一艘崭新的三层趸船,这是社区为上岸渔民提供就业的平台之一。一楼有13个门面,是渔民专属的“超级市场”;二楼是为渔民提供休息场所的茶餐厅,物美价廉;三楼是岳阳市江豚保护协会巡逻队的办公室,何大明和他的队友们每天除了巡湖之外,就是在这里写巡湖日记和制作江豚视频。
西瓜山,这个诞生不到10年的社区其实不种西瓜,最初由华容县湖滨渔业社根据国家平垸行洪政策整体搬迁而来。现今的805户里,转产上岸渔民和水上作业渔民占到510户。
“开始大家都不愿意上岸,我自己也很矛盾。后来是基层干部带头转产转业,大家才愿意跟着来。”而不为人知的是,何大明曾经是洞庭湖一方“渔霸”。作为西瓜山社区204户612名上岸渔民中的一员,他完成了近乎完美的转型。
和何大明同样接受就业培训的还有150多名上岸渔民,其中三分之一在社区的引导和帮助下重新就业。
对何大明们来说,以前的家在水上,天管人不管。现在的家在岸上,天不管人管。渔船摆渡的挂靠手续社区帮忙办,还为渔民成立自己的公司;油价差有补贴,前年发了66万元,休渔期有补贴,去年发了19万元;危房维修不用自己出钱,社区为渔民争取了110万元改造资金;48户渔民去年上半年已经住进第一批经济适用房,第二批100户新房即将动工。社区新修了850米的区干道,不长,但宽敞。新装了12盏路灯、98盏楼道灯,不多,却亮堂。“日子过得安逸,西瓜山很美!”见惯了洞庭狂风恶浪的何大明说。
记者采访当日,洞庭湖风雨不住,巨大的采砂船和标准化的捕鱼船来往不休,再难看到旧日里那雨中飘摇的小小乌篷船,江边楼房里欢笑之声却随处可闻。
@微言小议
@新华网张立红:别了小鱼虾,上岸抱西瓜。这是岳阳楼区洞庭街道西瓜山社区渔民近几年生活的真实写照。从一辆辆停在渔民小区里各种品牌的SUV,可感受到渔民们上岸后的幸福生活。
@人民网申亚欣:雨中的洞庭湖大有阴风怒号浊浪排空之势,而西瓜山社区里的人们却显得格外悠然。无论是上岸渔民刘官保,还是志愿者何大明,总能让人感觉到他们身上有股子富足和追求的气息!
@中国日报网张红梅:昔日“渔霸”,今日的志愿者,身上虽都有一股霸气,但所涉的事业完全不同。听说志愿者们每天在湖上巡逻要8-10个小时,有时甚至还有生命危险,肃然起敬!
@华声在线沈田:“白天一张网,晚上七尺板”,是渔民的生活写照。如今他们上岸了,实现了“水上人家”向“岸上居民”的转变,真正居者有其屋。一幢幢渔民新居,在洞庭湖落日的余晖下秀美如画。祝福西瓜山社区的渔民们生活越来越美好!
@新浪湖南邓雅琴:走进西瓜山社区,楼房整洁舒适,不少小车停放在楼下,折射出这里人们安逸的生活。谁能想象他们很多是曾经24小时吃住都在船上,飘泊在洞庭湖的渔民。将渔民上岸安置,是关注弱势群体、为民造福的好工程。
@腾讯朱清华:曾经居无定所,漂泊无依的渔民在这里找到了归属感,没有西瓜也没有山,有的只是如同瓜藤一般再也扯不断的家族温情。身体上了岸,心也无需再流浪。
来源:湖南日报 编辑:张少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