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时节,记者在济南农村采访,一路绿树成荫,瓜果飘香,昔日破旧的小乡村纷纷换上新容颜,农民群众安居乐业,文化活动丰富多彩,一片喜迎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的欢乐局面。
从2011年4月起,山东在全省范围内全面启动了为期5年的“乡村文明行动”,动员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开创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新局面。
优美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
走进章丘市白云湖镇苏码村,记者看到整洁的硬化路面遍布村庄的大街小巷,房前屋后种植着高大的杨树,为村庄投下绿荫。
为巩固环境综合整治的成果,苏码村成立了专门的卫生清洁队,落实农户“门前三包”责任制,对住宅进行统一粉刷,生活垃圾全部实行定点填埋处理。苏码村还规划建设高效种植观光园、淡水养殖产业园和畜禽养殖示范园3个占地过百亩的示范基地,并建立长效培训机制,为生态绿色村庄提供人才支持。
济南市委书记王敏说,农村生态环境的优劣程度,直接影响到农民生活的质量、农业发展的速度和村容村貌的建设。据了解,在社区建设方面,按照城市社区的建设标准,济南市对农村社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绿化美化等进行统筹规划,完善水电气暖、垃圾收集点、污水处理站等基础设施。目前,济南所有的乡村已基本纳入环卫一体化覆盖范围,解决了农村脏、乱、差和垃圾围村问题。
“文化大院”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在济南市历城区郭店街道办相公庄村的文体艺术馆里,记者着实被震撼了一把。这里展出书画作品400余幅,除少数大家作品外,其余作品全由村民自己创作。除此之外,还在该馆三层建成了400平方米的社区图书馆,馆藏图书达到5万册。
相公庄村党支部书记王群说,这些都是市里提倡的“文化大院”的一部分。“文化大院”是济南市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它整合了包括文化活动室、农家书屋、电子书屋等现有设施,设有图书阅览室、文化培训室、文化活动室。
济南市委常委、宣传部长谭延伟说,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最大限度地丰富村民业余文化生活,是一项具有长远社会效益的“民心工程”。目前,各村里的舞蹈队经常自编自演节目,健身、篮球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时常开展。
村民变市民、农村变社区
从济南出发,沿着103国道南行,至卧虎山水库西岸,有个过去鲜为人知的村庄,叫杨而村。现在,她有个很时尚的名字,济南人都知道——月亮湾都市庄园。
其实,月亮湾都市庄园只是杨而村的一部分,是以村民土地入股的方式整合白杨峪分散的土地和荒山资源建设起来的。庄园的实体叫月亮湾旅游度假专业合作社。目前,全村330户、889人全部是合作社成员。
在坚持农村土地家庭承包基本制度的基础上,杨而村实现了土地规模经营,全体村民共同受益。农民既不卖掉土地,也不是简单租赁给单位或个人承包经营,而是既当股东,又当员工。如此一来,农民的收入就变成三块:工资+分红+租赁费。
记者看到,在济南,像杨而村这样村民变市民、农村变社区的并不在少数。比如章丘市吴家村的朝阳社区,一幢幢高楼、一条条宽敞马路……哪还有半点乡村的影子?64岁的赵秀英大娘正坐在自家楼下的车库里用传统老纺车织布,一脸的幸福和满足。(记者赵秋丽 通讯员 王立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