勿让网络“戏言”透支社会信任

2012-01-09 16:16:15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打印文章   发送给我好友

第二出“开年大戏”的男主角,是某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1月2日,他连发数条言辞犀利的微博,炮轰该校领导涉嫌贪污受贿。他还表示,自己在举报前就已写好述职报告和辞职报告。然而,第二天,他删除了相关微博,并称之前的网络举报仅是酒后的一席“醉话”。

原以为是破釜沉舟式的“网络举报”,最终却以轻描淡写的“醉话”收场,围观者自然会有一种被戏弄的感觉。围观者无法判断举报者“认怂”是否因为受到了某种压力,更无从断定被举报对象是否确有贪污受贿行为,但可以肯定的是,这起闹剧般的舆论风波,既损害了当事人的信誉和形象,也稀释了网友对公共言说的信任感。

第三出“开年大戏”的主角,是某杂志总编辑王甘霖。1月4日凌晨,王甘霖所在杂志的官方微博突然爆出猛料,称民间公益机构“免费午餐”因涉嫌洗钱,已经被国家相关部门调查。随后,王甘霖连续发布和转发几十条相关微博,使这一话题迅速成为网络热点。只不过,各方求证迅速证明“洗钱”之说纯属杜撰,该杂志官方微博账号删除相关微博,并承认之前的“爆料”没有明确证据。

在这个信口胡说的官方微博账号因造谣而被注销之后,王甘霖给出了一个让公众大跌眼镜的说法。他发布微博称,自己曾经在微博中要求有关机构审计“免费午餐”的账目,但由于自己微博的影响力太小,一直无人回应。他和他的团队捏造一条耸人听闻的“爆料”,仅仅只是为了“引发全民围观,众多媒体关注”,进而证明自己“确实是做新闻的高手”……毫无疑问,等待他的将是网友的“板砖”和“免费午餐”团队的起诉。

网络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美好,这一点毫无疑问,但我们同时也非常遗憾地看到,总有一些人,或用精心策划的炒作,或用不负责任的言论,或用哗众取宠的胡编乱造,来将网络之水搅浑。当他们利用网络、利用网友之时,仅仅只需敲几下键盘,但这些“戏言”却一再让网事变得真假难辨,也在客观上加剧了社会冷漠。个别人利用网友的同情心,挥霍自己的责任感,透支网络爆料的公信度,为之埋单的却是全体网民甚至全社会。(新华每日电讯评论员易艳刚)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编辑:许银娟

编辑: 许银娟  标签: 戏言 微博 美剧 社会信任 免费午餐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精彩热图

龙年春晚十大看点大揭秘

企鹅“探访”南极中山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