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州租车逆市赴美IPO 财报隐现联想控股资本游戏
尽管神州租车在春节前打响了2012年中国公司赴美IP O的第一枪,大大提振了投资者和部分筹划登陆美国市场的中国公司的信心。但仍有不少投资界人士对神州租车此次IPO表示担忧,认为目前美国资本市场并未全面好转,而公司的营收状况也呈现出持续亏损,因此完全不必要在此时点逆市IPO。
根据目前神州租车提交给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 C )的F -1文件,2009年、2010年和2011年前9个月,公司净亏损分别为320万元、4330万元和1.176亿元,意味着公司近3年来不仅未实现盈利,亏损却在逐年递增。另有分析人士向《经济参考报》记者介绍,神州租车财务数据存在疑点,有调高毛利率的嫌疑,可能对其IPO不利。对此,分析人士指出,一个合理的解释是,神州租车此次逆市IP O,以及其财报疑点,背后可能是其大股东联想控股布局的资本游戏。
有投资界人士指出,F-1文件(该文件称招股章程中信息不完整,可能会做出改变)显示,神州租车的车辆使用期限为3年,3年后处置。根据F-1文件给出的车辆价格分布区间以及各个时间点的车辆数计算,其车辆平均3年的折旧率在39%到45%左右,即年平均折旧率为13%到15%。
对于这一数据,一位业内人士向记者介绍,根据目前国内情况,乘用车车 辆 的 前 几 年 的 平 均 年 折 旧 率在20%左右,而汽车租赁行业车辆使用频繁,保养较差,因此折旧情况更加严重。另一位从事汽车租赁服务的公司负责人则向记者介绍,目前国内几大汽车租赁服务公司的车辆平均年折旧率维持在20%,其中一家公司在融资时公布的数据为19%。另外,在国内大中城市,二手车商给出的折旧率要高于这一水平,有的二手车商甚至给出前三年30%、40%和45%的折旧率。
对此,一位财务分析人士向记者分析,折旧率虽然只有5%左右的差异,但对于公司损益,特别是毛利率有着不小的影响。由于神州租车F-1文件并未披露详细的毛利率数据,所以暂时无法计算对其影响。但对比业内平均折旧率水平,神州租车的“低折旧”情况可能有提高毛利率的嫌疑。
另有分析人士在专业投资网站撰文指出,神州租车直接经营成本明显过低,管理成本明显过高,同样存在疑点。F-1文件显示,神州租车目前管理人员509名,市场和销售人员118名,共627名;2011年前三季度,对应管理费用7789万元,即每人平均12万元,这一数据大大高于同类租车公司水平。另外,2010年全年,神州租车的管理成本为1552万元,2011年则大幅增长了6237万元,增幅高达400%。上述分析人士指出,根据汽车租赁行业特点,管理人员在数量上增速缓慢。因此,神州租车有可能是将部分直接经营费用转到管理费用中,降低直接经营费用,进而提升毛利率。
对此,有投行人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不排除神州租车通过合理的财务手段“美化”财务数据的可能,这样可以帮助公司获得更高估值,以便在登陆美国市场时,获得较高的股价和市值。除此之外,该投行人士还分析,神州租车逆市IPO以及财务疑点,很有可能是其大股东联想控股的意愿。
公开数据显示,联想控股高管刘二海和朱立南掌控的G rand基金累计向神州租车投资近2 .2亿美元,目 前 股 权 占 比 高达64 .49%;而C E O陆正耀通过自己控股的H aodeG roupInc和妻子控股的SkySleekLim ited合计持有公司29.12%的股权。值得注意的是,神州租车高达25亿元左右的巨额负债中,一部分是联想控股担保贷款,一部分是联想系控股参股的金融公司合作担保贷款。另外,此前联想集团前董事长柳传志曾公开表示,联想控股要在未来三年内实现整体上市。
结合上述背景,一旦联想控股将登陆资本市场作为近期目标,就需要提 交 一 份 令 投 资 者 满 意 的 “ 成绩单”。外界普遍认为,如果神州租车业绩表现优异,比较理想的处置方式,应该是作为联想控股旗下资产之一,包含在联想控股的整体上市之中。但根据目前的营收情况,神州租车很有可能成为一颗让联想控股头疼的“烫手山芋”。
上述投行人士分析,如果能尽快实现联想控股上市,对联想控股而言,将是最好的结果。这样做可以借上市剥离这个“包袱”,并用募集资金偿还贷款,保证联想控股的上市主体尽可能的是优质资产。此外,借上市联想控股还将获得可观的资产增值,进一步优化其财务数据,有利于其整体上市。
对于上述分析,不少投资界人士表示认同并指出,神州租车的上市路径非常典型,即投资控股成为大股东,接着帮助子公司巨额借债,然后不惜亏损打价格战压制竞争对手,进而扩大市场份额,最终推向资本市场,融资还大股东钱,大股东则获利退出。这一资本运作套路,在资本市场屡见不鲜,特别是在香港市场比较常见。但美国市场更注重价值投资,因此神州租车带着连年亏损的“战绩”冲击IP O,能否被投资者认可,能否为联想控股带来可观的收益,只有等到其正式挂牌后才能一见分晓。
来源:经济参考报 编辑:于姝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