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慢变老,怎么浪漫得起来

2012-03-02 07:53:55 来源:人民日报
打印文章   发送给我好友

政府投入不足

补足历史欠账,是目前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一道必答题

镜头:穿密林,过沟坎,记者从海口市向南行车1小时,来到琼山区旧州镇敬老院。敬老院院长陈昌盛介绍,旧州镇敬老院原来只有几间破房,供养15名五保老人。由于没有厨师,老人买菜做饭没规律,有时一天只吃一顿饭。民政部门投入540万元,改造扩建敬老院。2011年3月,建成三幢两层老人公寓,可居住134人。院内配有厨房、餐厅、医务室、文化室。目前,敬老院入住70名五保老人,平均年龄72岁,最大94岁。

海南省民政厅社会救助处处长邱天华介绍,海南省60岁以上户籍老年人占全省人口户籍总数的12.6%。由于投入不足,历史欠账多,现有35000名农村五保老人,集中供养率仅11%。

不仅仅是海南,补足历史欠账,是目前各地在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方面的一道必答题。

上海为了加快养老机构建设,破解“一床难求”难题,从2005年起,把每年新增1万张养老床位纳入市政府实事项目。“十一五”期间,上海养老机构建设投资总额36亿元,其中政府投入22.8亿元,社会投入13.2亿元。全市养老床位数从“十五”末的5万张,跃升至“十一五”末的10万张。

前不久召开的政协湖北省第十届委员会第五次会议上,湖北省政协委员、民盟武汉市委专职副主委、武汉市汉南区副区长陈彩凤建议,要逐步形成制度化的财力投入机制。各级政府应将养老事业纳入财政预算,并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和老年人口增长速度的加快,建立省市县三级政府性投入递加机制,其增幅不应低于各级政府的财政收入增幅。要加大对新建、改建和扩建养老服务设施的投入,建立养老服务补贴制度,推行政府购买服务。

规划提出,地方各级政府要切实履行基本公共服务职能,强化在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中的支出责任,安排财政性专项资金,支持公益性养老服务设施建设。

民间投资规模有限

潜在市场规模超4500亿元,就业岗位潜在需求超500万个

镜头:在长春市绿园区梧桐社区一汽四环花园,刚进小区就看到“爱心敬老院”,牌子不大,挂在楼门洞的上面。走进室内,坐在床上的老人们一边聊着天,一边看着电视机里播放的节目。

这样一个小型的家居式老年公寓共入住了29位老人。49岁的王桂英是爱心敬老院院长。谈到困难,王桂英希望政府在水电暖费用上给更多优惠。

随着中国老龄化进程的加快,一方面,养老服务业是潜在的“朝阳产业”,另一方面,它也仍然是个“微利行业”,这就造成了目前公办福利院“一床难求”与养老机构民间投资较冷的现实。

庞大的老年人群体对照料和护理的需求,有利于养老服务消费市场的形成。据推算,2015年我国老年人护理服务和生活照料的潜在市场规模将超过4500亿元,养老服务就业岗位潜在需求将超过500万个。

按照规划,各地将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基础性作用,通过用地保障、信贷支持、补助贴息和政府采购等多种形式,积极引导和鼓励企业、公益慈善组织及其他社会力量加大投入,参与养老服务设施的建设、运行和管理。

记者注意到,各地已经开始采取措施,鼓励发展民办养老机构。比如苏州市规定,凡新建具有介助、介护性质的民办养老机构,每张床位给予10000元的一次性建设经费补贴。

今年1月9日,海南省政府常务会审议通过《关于支持社会力量兴办非营利性服务机构若干政策》。对社会力量兴办非营利性养老服务机构,政府从前期的规划、土地,到建设的补助、税收,再到运营中的收费、医疗,进行全程支持。

“海南风光秀丽,气候适宜,非常适合养老。有政府的大力支持,养老产业将吸引更多的社会投资。”邱天华说。

来源:人民日报 编辑:于姝楠

编辑: 于姝楠  标签: 社会养老 变老 十一五 服务体系建设 养老机构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精彩热图

撒哈拉沙漠奇景“羊上树”

“婴儿瑜伽”震惊网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