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摆地摊后成豆腐郎 "小作坊"难成"大工厂"

2012-03-26 09:11:33 来源:中国青年报
打印文章   发送给我好友

大学毕业摆地摊,半年后成为作坊“豆腐官”,本报曾先后两次以《大学生甘卖“豆腐”找回老味道》和《大学生豆腐郎,“小作坊”等待升级“大厂房”》为题报道过沈阳小伙刘扬大学毕业后“练摊儿”当小贩的故事。刘扬当初的梦想是开个豆腐加工厂,一晃两年,小贩刘扬的“小作坊”是否升级成了“大工厂”?带着疑问,中国青年报记者再次走近刘扬探求答案。

产量上不去犹如泰山压顶

2011年年初,刘扬已建有50多平方米的豆腐作坊,当时他的“野心”是“厂房面积至少也得200平方米”。如今一年过去了,刘扬每天生产出的八九百斤的产品,仍旧出自那个“小作坊”。

“生产的品种多了,有关系网,有销售渠道,但我做不过来。做八九百斤已经是极限了,产量要想提高到1300斤,就必须扩大规模。但地方有限,只能放两台机器。”刘扬有些无奈。

刘扬的豆腐作坊如今生产的品种相当丰富,除了需要技术高端化、卫生条件工厂化的豆制品没做,其他品种可谓应有尽有,如大豆腐、干豆腐、豆腐干等。这些产品每天能带来七八百元左右的净利润,除去6个工人的工资,刘扬每月手头最少也有2万多元净利润进账。他很欣慰:“虽然累点,但我那些当白领的同学还是很羡慕我的。”

产品始终没有自己的品牌却让刘扬觉得很可惜,“注册自己的品牌、申请自己的专利也得根据自身条件,现在时机还不到”。

刘扬有压力,他的产品已经供不应求,因为这种传统卤水豆腐胜在口感。据他介绍,做卤水豆腐主要是依靠传统技术,现代浆技术很难做出那种传统口味的豆腐。比如说传统煮浆是用火罐熬制,现在的手法则是用水蒸汽直接鼓开,熬制出的东西和水蒸汽鼓开的东西,在营养、口感方面都不同。

产品卖得好,现在刘扬已经不再“练摊儿”了,专做批发。产品在沈阳市铁西区已经有了一定口碑,但并没有进入农贸市场。刘扬用泰山压顶来解释难以提高的生产量:“产品没有进农贸市场,不是说不好,而是因为怕供不上。比如说客户今天因为觉得你拿去的新品种不错,明天再打电话增加订货量,而我又做不出来,那就失了信用。”

东风吹不来,大计早夭折

正是凭借重信用的人格魅力,两年间和刘扬打过交道的客户,都能与他称兄道弟,因为这些老主顾,刘扬的豆腐才赢得了更大的市场。

刘扬经常在一个阿姨那儿买原材料,阿姨看刘扬人不错便把他的产品介绍给一个做集团生意的经理。刘扬去和经理谈之前,就已经有两家报价比刘扬低的竞争对手了,但最终刘扬的一句“我不敢保证我的价最低,但我能保证我的产品是用良心做的”,让经理当时就下定决心签下协议:“有你这句话,我就要你家的。”

刘扬说,把成本、人工明白地讲给客户听,让他知道我挣多少钱,是让客户买得心里踏实。

刘扬与每位客户的关系都不错,其中也不乏一些投资者。几个月前,刘扬先后和两个客户达成共识,要将“小作坊”升级为“大厂房”,地点都选好了,机器也定了,却不见迟迟吹来的“东风”。说起刚刚夭折的“大计”,刘扬还很遗憾,创业发展最需要的是资金,“他们都有自己的生意要忙,精力有限,可能真的做不到两样兼顾”。

扩大规模增加生产量,面临的最大问题是资金。没有钱,只有技术,“大计”只是空中楼阁。刘扬也想过通过贷款解决问题,当他得知团沈阳市委青年创业促进会同国家开发银行建立3.2亿元的青年创业贷款资金,2010年已经为18个项目发放资金1690.5万元贷款的消息时,刘扬决定申请试试,却被当头浇来一盆冷水。

根据申请条件,申请者首先营业执照必须满一年,有1~2年的进出账记录,这第一条刘扬就没达到。另外,贷款金额需一年全部还清。刘扬算了,如果最高能贷到50万元,那一个月就必须有4万多元的收入,还得刨除成本、人工。一个“小作坊”如何承受这么大的压力呢?刘扬失望而归。

找到指缝儿让自己透气

每个创业者都有压力,刘扬也不例外,最无奈的时候他也想过放弃,但“开弓没有回头箭”。

在刘扬看来,很多创业者中途放弃,除了外界压力太大,最重要的是战胜不了自己。“没有资金是很现实的,但最重要的是你能不能承受住挤压。有时候外部的压力把你自己挤扁了,但也要像握在一起的双手一样,找到‘指缝儿让自己透气’,不管遇到什么样的事情要想尽一切办法去解决。”

刘扬虽然还是每天早上5点多钟起来开车送货,一直忙到下午将近3点才能休息,但好在雇的工人多了,除了送货、联系客户外,生产方面已经不用刘扬再插手了,可以抽出更多的时间考虑经营规划。他希望他的产品能长久做下去,让更多的人知道建昌县水煮干豆腐。

对于未来,刘扬并不急于求成,他需要等待时机。

来源:中国青年报  编辑:许银娟

编辑: 许银娟  标签: 小作坊 刘扬 大学生 大计 练摊儿  

精彩热图

盘点全球未解之谜

长春:拖着房车接媳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