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公益性葬式为何遭“冷遇”?

2012-04-01 12:51:58 来源:新华网
打印文章   发送给我好友

上海市一级公墓颛桥寝园内的“博爱苑”设有400多格的公益壁葬区,但从2010年冬至启用至今,仅有一位逝者“入住”。这一消息日前经媒体报道后引来一片唏嘘:作为政府倡导殡葬移风易俗的举措大力推行的新型公益性葬式,为何遭到如此“冷遇”?

公益性殡葬信息不畅

新型公益性葬式遭受冷遇并不鲜见。上海福寿园的公益墓区“暖冬园”采用节地树葬,规划面积1000多平方米的墓区可容纳2000多个墓穴,绿树成荫、花团锦簇,但从2008年开园至今只有12穴入葬。

我国历来有“厚葬”的传统,而近年来,社会开始越来越多地强调“厚养薄葬”。上海市民政局殡葬管理处处长吕春玲表示,上海早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即开始倡导葬式结构改革,推行海葬和节地生态葬等绿色殡葬,目前已基本形成“80191”的葬式结构格局,即80%的逝者是传统土葬,约19%选择节地的树葬、壁葬、骨灰深埋降解等葬式,约1%选择骨灰撒海葬式。未来五年,上海将努力形成“70282”的葬式格局,即传统土葬比例降低到70%,节地生态葬式和海葬比分分别提高到28%和2%。

为了让老百姓更好地接受各种新型葬式,上海不断推出公益举措。上海市殡葬行业协会会长王宏阶表示,目前上海全部44家经营性公墓均已辟出专门地块或格位,为低保人员、支出性贫困人员及其他特殊困难群体解决骨灰安葬或安放,公益墓穴占全市殡葬产品总数已超过10%。

“只是,虽然价格低廉,有的甚至完全免费,但由于大众对殡葬行业的不了解、沟通不顺畅,至今各墓园的公益墓地入住率不到5%。”王宏阶说。

“厚葬”观念令惠民政策受阻

上海还尝试通过“丧葬费托底套餐”的方式,将“殡”与“葬”两个环节联动设计为困难家庭解决治丧经济负担。通过殡仪馆与公墓之间的联动,设计各种万元左右的“托底套餐”,使政府提供的居民丧葬费不仅可以覆盖遗体殡殓到骨灰安葬的全部费用,还可节余约20%留作治丧时的其他支出。

在上海龙华殡仪馆,各种包含骨灰盒、火化、寿衣、殡仪馆礼厅费等在内的惠民殡葬全套套餐,在殡仪馆服务大厅和上海市殡葬行业协会官方网站上均有公示,最低的价格仅为1000元,最高的价格为5000元。

可惜的是,在“厚葬”传统观念的影响下,这些惠民举措并没有为社会所普遍接受。王宏阶表示,大批市民仍然在办丧事时讲究体面甚至气派,宁可多花钱也要“体现对逝者的敬重”。加上普通市民对于治丧缺乏经验,50%的上海市民治丧依然会选择殡葬“一条龙”代办,而很多关于“殡葬暴利”的指责,正是源于“一条龙”代理的不规范操作和欺诈消费。

海葬竟遭遇“无船可租”

在众多的“绿色葬式”中,海葬应该是目前上海推广得较好的一种。从1991年至今,上海在21年间共组织海葬活动188次,撒海骨灰23455具。按照现行墓穴销售面积计算,上海海葬21年来节约了净土地3.5万平方米,减少使用石材约1万立方米。如今,上海海葬以每年8%的参与数量递增。

值得注意的是,上海周边地区的海葬推广也得到推进,不少城市组织海葬家庭到上海进行骨灰撒海。2011年,无锡、常州、嘉兴等地市民登上上海的海葬船,将逝去家属的骨灰撒入大海。

然而,这项政府大力推广的殡葬新风尚,今年却遭遇了租船困难、只能“今年预约海葬明年才能上船”的尴尬。负责上海海葬组织工作的上海飞思海葬服务部总经理张云华表示,除了相关部门对于海葬的扶持力度欠缺外,对丧葬忌讳的传统观念也是导致上海海葬“无船可租”的重要原因。

“原本合作的船舶公司业务萎缩,渡船不能满足海葬的要求。但一些有条件的船舶公司,却因为忌讳而不愿将船出租用于海葬活动。”张云华说,“此外,海葬活动还会受到渔民的干扰。一些渔民因为忌讳,也会给海葬出海制造麻烦,为了获得他们的支持,我们工作人员只好提前买好鞭炮送给渔船燃放。”

吕春玲表示,倡导殡葬移风易俗是一项长期的工作,目前很多举措尽管还不能获得社会的广泛认可,但其推进的成果是看得见的,“今后,我们一方面还是要通过各种方式创新殡葬新风的宣传倡导工作,另一方面则是继续通过公益方式来推行,让‘身后事’不再是老百姓的烦心事。”

来源:新华网 编辑:于姝楠

编辑: 于姝楠  标签: 葬式 冷遇 海葬 厚葬 一条龙  

精彩热图

6000朵玫瑰插马桶,美院教授另类示爱引热议

枣庄抓获白色母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