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旬老兵二十年如一日资助贫困学生

2012-04-06 15:17:20 来源:中国日报安徽记者站
打印文章   发送给我好友

八旬老兵二十年如一日资助贫困学生
 
戴清老人近照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1947年,一个叫戴清的16岁安徽小伙子勇敢的投入革命风浪之中,他先后参加过淮海战役、渡江战役、上海战役、福厦战役等数十次大大小小的战斗,表现出了无所畏惧、勇往直前的战斗豪情;

离休后,他用自己的退休金资助近300位贫困孩子上学,展现了他全心全意服务人民的忠诚品质。

大江潮涌,跃动着无数的浪花。戴清老人认为自己只是其中的小小一朵。但是在阳光的折射下,他的人生呈现出一种执著,一种责任。

“人生的价值不是索取,而是奉献!”这是我们在采访中听到的重复次数最多的回答;

“生命不止,事业不息。”这是在采访过程中数次震动我们耳鼓的声音。

(小标)一份责任——

我愿意做个“活雷锋”,奉献我的毕生精力

一份份报纸包起来的照片上,清清楚楚地绽放着一张张聆听革命传统和战斗故事的稚嫩的笑脸;一个破旧的文件夹里,一封一封整齐堆放着孩子们的来信,有告知近况的、有问候感谢的……每当看到孩子们写着自己的生活、学习,戴清老人就有股说不出的高兴溢满心间。

戴老今年已经81岁高龄了,老伴去世以后,自己一人生活。“说起资助贫困学生的事情,还得从1963年说起。那年,全国都掀起了向雷锋同志学习的热潮,当时我在六安市霍邱县工作,主要搞的就是这方面的工作。”在霍邱县工作期间,戴老几乎走遍了每一个乡镇,认识了不少家庭困难的学生,“1992年离休以后,我就想到了去帮助这些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老人的子女告诉记者:“父亲这个人很倔,他认准的事,没人能拦得了。我们也曾不理解父亲,埋怨他不知享福,却去帮助一群素不相识的孩子。但父亲总说,‘纵有良田万顷,日食不过三餐;纵有广厦千间,夜寝不过八尺。我一天有三顿饭吃了,八尺床睡了,足矣!够了!多余的钱应该拿出去帮助他们!’就这样,从一开始的不理解,到不赞成也不反对,最后全家都支持父亲现在的善举!”

很多其他听过戴清老人事迹的人也都说,像戴老这样无私为他人的“活雷锋”,实在是太少见了。所以,他能够打动每一个人的内心,默默地感化着一大批的其他人也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做一个新时代的“活雷锋”。

解放后,戴清老人先后在六安市霍邱县人武部、教育局、科技局等单位担任领导工作,1992年光荣离休。戴清曾经长期在基层工作,深知不少农村孩子上学很艰辛。从1963年开始,他在工作之余,就陆陆续续资助贫困孩子。1992年离休后,他就拿出退休金从曾经蹲点工作的霍邱县石店镇开始,资助了三名家庭贫困的孩子的学费、书本费,直到小学毕业。第二年又从三个孩子增加到六个孩子,从未间断。2002年以后,他捐助的数额更大,每年少则几千元多则几万元,通过助困和奖优两种途径,支助困难学生20多名,奖励优秀学生40多名。

到了2005年,国家对农村贫困家庭的孩子上学享受“两免一补”。戴清老人经过考虑,也把助学的奖金延伸每年奖励十名品学兼优的学生和十名勤奋耕耘的老师,到了2009年奖学金从开始的每年两千元增加到四千元。2007年开始,他又在霍邱一中设立“华清”奖,每年奖励三名成绩突出,表现优异的应届毕业生,同时颁发纪念奖十五人,伯乐奖三人,每年出资一万四千七百元。

截止到目前,戴清老人已经捐出了36万元,惠及贫困学生近300人。

(小标)一个追求——

我的足迹走到哪里,就把革命精神带到哪里

忆往昔峥嵘岁月,看今朝意气风发。

戴清有着很辉煌的人生。1931年出生江苏淮安,1947年投身革命,194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参加淮海战役、渡江战役、上海战役、福厦战役等数十次战斗,为新中国的成立屡立战功。

老人说,小时候身处旧社会。当时家里特别穷。上学是想都不敢想的事。后来,他参加了革命,在部队里学了知识认了字。他始终没有忘,能有今天,都是党的培育。

“我担心革命传统被年轻一代遗忘了,现在的孩子需要我去给他们讲那过去的故事!我的足迹走到哪里,就把革命精神带到哪里!”戴清老人在资助贫困学生的同时,还怀着强烈的责任感,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奉献着他的爱与智慧。10多个寒来暑往,他的足迹遍及六安、合肥180多所学校,作报告180余场,10多万孩子聆听过他的报告。

老话讲,有故事的人讲故事最能感动人。戴清老人身经百战,历经风雨洗礼,积累下丰富的社会经验,也对革命传统有着深刻的体会和理解,由他来讲传统,更真实感人,更有说服力。一次,他在一个学校作报告,讲到打淮海战役,他所在的一个连的战士进入阵地,最后活下来的只剩下一个班的战士。台上当场他就止不住的泪湿衣衫,台下的师生更是神情肃穆,眼角噙泪。

戴清老人说:“只要我还能动,我就要去给孩子们讲讲革命先烈、讲讲那些战斗故事,告诉他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多么的来之不易,是很多先辈流血牺牲、献出宝贵生命换来的,让他们珍惜美好生活,好好学习报效祖国。”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戴清老人用他的心血,浇灌祖国未来的花朵茁壮成长。

(小标)一种品格——

他对别人大气,对自己却相当小气

在助学奖学方面,戴清老人很是“大气”,可自已在平时生活方面,他又相当“小气”。几十年来,戴清老人以俭为荣,一顿饭最多做两个菜,生活在大城市的他,时至今日依然穿着朴素的黄军装和一双普通的黄球鞋。

戴清老人一个人独居在合肥市仙居苑小区内。置身他家,见不到一件值钱的家电,卧室床头一台破旧的电风扇,还是用电线固定着的。“已经跟我十几年了,夏天全靠它。”一日三餐,他以清淡为主,少有荤腥,每个月的生活费仅300多元。

刚开始时,大家看到这位老人,都猜测他家可能有什么困难,“肯定是儿女不赡养他。”后来经了解才知道,他有三个儿子,两个在合肥,还有一个在美国,都非常有出息,家庭也非常殷实。他不想麻烦子女,坚持要求自己一个人住。由于老人平时生活俭朴,连家里的墙壁粉刷,都是他儿子趁老人不在家,偷偷干的。老人后来回到家,看到家里的墙壁焕然一新后还把儿子训了一顿。

戴清老人义务到中小学校宣讲革命先烈事迹过程中,他对自己也严格要求。不用公车接送,自己乘公交;不接受单位招待,在街上随便吃点;不需要安排住宿,自已找家旅馆就住下了;不要任何报酬的“四不”要求已传为佳话。

红光街道化南社区党委书记周运涛对记者说,戴老的家虽然在这,但是一年四季家里很少有人。戴老总是奔波于学校,忙着给学生们讲解革命故事。但是,出门在外,戴老仍然是严格要求自己,他从不给学校、社区添麻烦。有一次在霍邱县范桥乡中学给学生们宣讲,到中午时,学校要留戴老吃个饭,就是这顿在学生食堂跟学生一起吃的午餐,戴老临走时还给了10块钱,老师还找还给戴老五块钱。

戴老的义举受到了中央和省、市的表彰,2010年,他曾获得全国退休干部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小标)一片情怀——

我没有孙女,却有无数“孙女”

老人最爱惜的有3件东西——孩子们的信件照片、家人的合影以及自己的军功章。戴清老人说,自己和雷锋一样也当过兵,这让他很骄傲,“虽然雷锋同志早已离开了我们,但是他的精神却是一直在激励着自己把这份爱心传递下去。”

“我原先有本账本,记录我的花销,打水一毛钱的我也会记上,后来发现,每月平均的花销就是354元,留下这些够我自己生活,其他的全部都捐给孩子了。”简单计算,戴老百分之八十的工资都用来资助。

他的行为改变了很多孩子的命运。

每一位资助过的孩子,戴清都记挂心头,时刻关注他们的成长。2010年,曾受过资助的陈芹芹因父亲去世、母亲改嫁,绝望中只身一人前往合肥红旗建材大市场打工。戴清听到消息后,心急如焚,四处打听女孩的下落。几经周折,终于找到了她。戴清一边耐心做陈芹芹的思想工作,劝其继续上学,一边帮其寻找合适的学校。最终,他帮助陈芹芹进入六安一家电脑学校读书。戴清以家长的身份与校方签订了学习和就业合同,一次性为陈芹芹交上了6300元学费,圆了她的上学梦。

在戴清的资助下,陈芹芹学到了知识,如今在上海一家公司从事文秘工作。这些年,像陈芹芹那样接受过戴清资助的人,还有很多很多。

戴老的家里摆放着各种奖项,但是对戴老来说放在卧室内的1000多封学生来信却是他最珍贵的收藏。一句句感人肺腑的话语、一封封饱含深情的书信,都在向戴老表达由衷的敬意和感激之情。“每次看到孩子们的来信,获悉他们生活得到了改善,学习进步了,我很开心,将捐助进行到底的动力更足了。”让戴老最感欣慰的,是看到他曾经资助过的学生能有出息。

戴老,这位普通的离休干部,更是我们可亲可敬的老人,把自己资助过的男孩都当成了他的孙子,女生都成了他的孙女。这些年戴老的孙子、孙女们经常给戴老写信、打电话。过年时学生们的电话他接都接不过来。“我自己有三个儿子,三个孙子,就是没有女儿和孙女,所以我格外喜欢和珍惜这些‘孙子孙女们’!”戴老说,作为一名老党员,他要以身作则,发扬革命精神,发挥自己的余热,现在自己做的这些还远远不够。他一定会将捐资助学的事情进行到底。

同时,为了更多的回报社会,在瞒着家人的情况下,2004年戴老还与省红十字会签定了遗体捐赠协议,打算百年后将自己最后一份爱也献给祖国和人民。

来源:中国日报安徽记者站(记者 刘楠雪 通讯员 解琛)编辑:马原

编辑: 马原  标签: 八旬老兵 资助 贫困学生  

精彩热图

奥运熊猫离宁返川结婚生子

汝窑葵花洗以2.78亿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