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雷锋纪念馆三代工作者:"雷锋精神是心灵支撑"

2012-02-29 11:22:07 来源:新华社
打印文章   发送给我好友

新华社长沙2月28日电(记者陈黎明、丁文杰、周楠)年轻人放弃高薪、年老者执著一事。有人用没有双掌的手腕敲出了近千万字的宣讲材料,有人真的因为连续宣讲嘴唇上长出一层厚茧。

在长沙市望城县,150多亩的湖南雷锋纪念馆内,你见到的每一个普通工作者,无论老少都是雷锋的“铁杆粉丝”。50年来,他们忠诚地守望着雷锋留下的道德殿堂,同时也书写了自己的故事与传奇。

“从嘴巴到脑子到脚板从没离开过雷锋”

80岁的老馆长雷孟宣自称是“从嘴巴到脑子到脚板从没离开过雷锋的人”。上世纪60年代,湖南雷锋纪念馆在雷锋出生和少年时生活过的望城县简家塘和柳塘湾之间的山丘上建成后,他就一直在这里工作。

老人体形瘦削,白发稀疏。出口说话,却声音洪亮且颇具穿透力。

“我这嗓门是练出来的。”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来纪念馆的参观者川流不息,雷孟宣是主力讲解员,每天一讲就是10多个小时,嗓子哑了哑着喊。很快,嘴上还长出一层茧子。

1995年,雷孟宣退休了。但他怎么舍得停下来呢?不久前长沙市组织一个宣传雷锋精神的座谈会上,来了不少媒体记者。应邀而来的雷老首先拿出一个扉页上有雷锋头像的笔记本,挨个让每个记者留姓名、电话。“你们有报道,告诉我去收集。纪念馆需要。”每个人被一一嘱咐。

雷锋纪念馆内有560多件展品,每件展品后面都有故事,许多故事饱含着雷老的汗水。他曾20多次前往北京、鞍山、沈阳、抚顺等地,走访雷锋生前的同事、战友,挖掘出许多珍贵资料。有一次雷孟宣听到一个信息:雷锋的姑妈家还有一床雷锋曾用过的棉絮。他如获至宝,上门去要,雷锋的姑妈却想留着它。“说实在的,雷锋姑妈是很舍不得它的,睹物思人。我理解她的心情!”但他还是一次次上门,找雷锋的姑妈拉家常做工作。几个月后,老人家被打动了,将这床珍贵的棉絮送到了纪念馆。

“寻找黄丽”,雷孟宣和同事一跟就是好几年。“你的干劲和钻劲使你勇往直前。希望你在建设共产主义的事业中把你的光与热发遍全中国、全世界,让人们都知道你的名字,使人们都热爱你,敬佩你。”这段署名为黄丽、1958年11月9日留在雷锋一本日记本上的留言,很长时间都找不到主人。雷孟宣认为,找到这个人对还原那个时期的雷锋事迹有莫大帮助。但走访了雷锋在湖南的所有同事和同学,都没有找名叫“黄丽”的人。于是他们又找每个人对笔迹,终于找到了当事人。原来,因为有传言说这位姑娘与雷锋谈恋爱,怕人说闲话,她留言时用的是化名。

80岁的老人在外奔走、宣讲,实在令家人不放心。儿女们开始对他唠叨,雷老也不反驳,只是笑眯眯地画着竹子。很快,他又提着大大的布包出门了,包里有大大小小几幅亲笔画的水墨竹。看到公交车上年轻人主动给老人让座,或者你帮我扶、你谦我让的场景,雷老就送他们一幅画。

“像雷锋说的钉子一样,干一样就要干得最好”

对于幼年时双手烫伤、手掌被从手腕处截除的谭荒芳来说,想做出一番事业确实不易。

1986年4月15日,当时26岁的谭荒芳正式进入湖南雷锋纪念馆当讲解员,后来又负责档案工作和对外宣讲工作。

“人一我百。我就要像雷锋说的钉子一样,干一样就要干得最好。”和雷锋一样,谭荒芳也坚持写日记给自己打气。但说易行难。从事档案工作时,进行装订档案、摘抄资料、剪贴照片、编写目录,每一项都是挡在她面前的大难题。剪贴资料时,她用手腕夹着剪刀,用胳膊压住报刊;装订档案时,她用两个手腕夹住针,再用双膝固定卷宗,将线穿进针眼……

为了学电脑,她吃的苦更多。刚开始,她每次用残臂敲击键盘,一点下去总是碰到几个按键,要不就弄得死机。点击鼠标时,鼠标也不听话,总慢半拍。同事们都看得心酸,纷纷劝她别为难自己。“要说没个丧气的时候,那真是假的。”谭荒芳说,那个永远乐观的雷锋给了自己很大的力量去坚持。

付出就有回报。20年间,谭荒芳就这样用一双残缺的“双手”,整理、完善了800多万字的雷锋资料。

其实,谭荒芳宣讲雷锋精神也是一把好手。她讲雷锋,不照本宣科,而是根据不同受众,采用循循善诱式、恳谈式、导游式等多种方式,因人施讲。“学雷锋,就是学做人。”她认为,无论时代怎么变,雷锋身上正直、善良、真诚的品质都不会过时。一次,湖南省环保厅一名干部在展览馆听完她讲解后,周末又特意带了一家10多口人去参观。谭荒芳亲自接待,临走时得知这家人的侄儿在长沙经营一个餐馆。她特意对这个年轻人说,你就用雷锋精神去经营你的饭店,你对顾客诚心,他们必不亏你。几个月后,年轻人又把饭店的全体员工带到了纪念馆。

2009年退休后,谭荒芳在一张地图上标出长沙市各中小学的位置。她常常自己与这些学校的负责人联系,主动要求课外给孩子们讲雷锋叔叔的故事。一位校长由衷地说:“您站到这个讲台上,就是一堂最生动的学雷锋教育课。”

“雷锋精神永远是我们的心灵支撑”

“爱美、爱音乐、追明星,也爱雷锋。”24岁的年轻讲解员张璐琪,这样笑着总结自己。同学们聚会时,有相好的女同学悄悄问璐琪:“你学雷锋去了,一个月到底拿多少钱?”得知她现在一个月只有2000余元的“死工资”,“死党”连连嗔怪:“你这个宝崽,脑子怎么想的啊!”

毕业于苏州科技大学的张璐琪,学的是音乐专业,拉得一手好二胡。她告诉记者,从大三开始自己在外面兼职辅导小学生,一个月就有三四千元收入。现在很多同学每个月收入都有八九千甚至上万元。

纪念馆里有一段雷锋作报告的录音,璐琪听雷锋用湖南口音极浓的话讲述别人劝他多攒钱、多赚钱白手起家,不要去参军的经历时,漂亮的姑娘不禁莞尔:没想到我竟和雷锋有相似的经历呢。

张璐琪坦言,起初选择来纪念馆,只是不忍拒绝父母希望她回家乡的期盼。但静下心研读了大量与雷锋相关的资料后,她有了新的认识。她说:“不论时代怎么发展,雷锋精神永不过时,永远是我们的心灵支撑。”

21岁的讲解员周赛英讲述了同样的感触:“有一次,一群大学生来这里。我清楚地记得,一个男生听得泪流满面。这种感动是装不出来的。”

50年来,雷锋纪念馆的一批批年轻人在这个道德殿堂里执著付出,躬耕变老。他们已向2800多万人次传递雷锋留给我们的感动,同时收获感动、成就自我。

来源:新华社 编辑:张少虎

精彩热图

围观冰冻5000年木乃伊

雷锋精神 永不褪色的旗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