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万福建人网上留“遗嘱” 遗嘱网站平台走红

2013-12-13 16:39:28 来源:东南快报
打印文章   发送给我好友

酷评

面死而生

传统的中文江湖,死是一个避讳的话题。孔夫子说:未知生,焉知死,谈笑之间就把这个话题轻轻破解了。但是这些年,我们的社会变了。

讲述在死亡中与父亲达成和解的日本电影《入殓师》倍受好评。

微博账号“逝者如斯夫dead”,拥有13万粉丝,专门搜集逝者的微博账号,展示逝者曾经的生活。

一个舞蹈、瑜伽老师。长假1号享受了老北京涮羊肉,5号中午品尝完蟹宴。结果在湖南沅江撞船。

女,12岁,先天性心脏病。“医生说我只有200天生命,已经过去两天了”。

《新京报》从创刊开始,就有一个“逝者”版面。每周讲述一个死者的故事。编辑不知不觉中改变生活理念。

《不说,就真来不及了》这本书在今年也备受流行。一个中国人在美国媒体上登载了一个邮箱,专门搜集美国人的遗言。神父、出租车司机、影星,在这里你可以看到人生的无常。

所以遗嘱信箱网络上走红并不意外。“人”自身的关照达到了空前的程度。传统的“重生恶死”的观念也得到了转变,在这个张扬的年代里,人们更愿意自己的生活经验被人分享。

说实话,人类历史上大家所有的一切努力,都是为了面临死亡这永恒的难题。佛陀、孔子、奥斯特洛夫斯基,能圆满解释这个难题的人都是历史上的一代宗师。作为普通人,在这篇文章中,我不可能给予合理的解释。

但我所能了解的,当死亡成为一个大家都能思考的话题时,当早熟孩子已经懂得这个现象的时候,意味着我们对于人生的思索变得丰满而有序。

人生成败一部分在于格局的大小。格局的大小,只有依靠两个东西改变。所处位置的变化和时间的流逝。对于大部分人来说,一生能达到的高度也许并不特别高,但是当你能意识到时间的流逝对于人生的改变时,你就会懂得改变你的习惯,去做一些正确但你之前未必敢做未必愿做的事情。

面对死亡,最怕的就是产生一种虚无主义。所谓的空。反正什么都没意义。但是即使佛陀,也是在作为王子经历富贵之后,才产生的觉悟。口上说××如浮云,当你没有经历的时候,这就是一种虚无。

面死,不是畏惧,不是虚无。而是一个警示,一个启发: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只争朝夕。(记者 陈菲 卢锦花 范晔翰)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精彩热图

美宠物狗与男童做“双胞胎”

王诗龄“强吻”kimi林志颖显尴尬 曝俩萌娃有爱瞬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