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经济|社会|热图|专题|节会|人事变动|地方企业|文化 •  旅游|
  各地: 安徽 北京 重庆 大连 福建 广东 广西 海南 黑龙江 河南 湖北 湖南 吉林 江苏 辽宁 四川 山东 上海 陕西 深圳 天津 新疆 云南 浙江
中国在线>华中地区>湖南>湖南志
汨罗古今建制沿革考
2011-08-17 12:28:56      来源:湖南地方志信息网

打印文章 发送给好友 分享按钮

汨罗以汨罗江而得名。汨罗江以屈原而飞誉。自汉代以降,汨罗就是贤人志士倾慕留连的地方。年轻的一代大多只知汨罗自1966年析湘阴而建,却鲜知缘罗子迁国算起,更早于湘阴1162年,是湘北历史文化的明珠。

早在四五千年以前,就有人类在汨罗的土地上劳动生活。1986年,在城郊乡的伏山园已发现并鉴定为新石器时代的村落遗址。先民们采摘于高泉山,渔鱼汨罗江上。约公元前27世纪,《史记》载:“黄帝南至于江,登熊、湘”。“湘”指湘山,邑名人郭嵩焘认为,此处湘山指青草山。“青草山(在本市境)适当湘口,黄帝渡江而南,入湘必登此山。”旧《湘阴县志》载:“距青草山十里曰凤凰台,黄帝南巡,有凤凰鸣集于此山。”旧志又载神鼎山的来由:黄帝采首山铜,铸鼎此地,因而得名。《史记》云:“舜践帝位三十九年,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又“禹道九山,汶山之阳至衡山,过九江。”《通考》以岳州为古苍梧之野;宋代胡旦考正九江为今洞庭。以汨罗的古隶属及位置定,舜与禹都到过汨罗。汨罗,在上世属三苗之地。明嘉靖《湘阴县志•沿革表》云:“上世,三苗之地。”《史记 • 孙子吴起列传》云:“吴起曰:‘昔三苗,左洞庭,右彭蠡,德义不修禹灭之。’”考彭蠡,即今鄱阳湖,汨罗北滨洞庭,东望鄱阳,正在远古三苗境内。夏商及西周世,属荆州。《书•禹贡》与《史记•夏本纪》均记:“荆及衡阳维荆州”。“荆”指荆山。在湖北省西部,武当山东南,汉江西岸。汨罗处衡山之北,荆山之南,在古荆州腹地。春秋时楚文王熊赀元年(公元前689年),徙都郢(今湖北省江陵市),将罗子国自湖北枝江徙来本市境定都,开发洞庭湖以南地境。国治在本市西北四公里处之故罗城,今岳阳市屈原行政区河市镇马头曹。现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汉书?地理志》云:“长沙国罗县。”应劭曰:“楚文王徙罗子自枝江居此。”《水经注》云:“枝江地故罗国。”《路史 • 国名纪丙》:“今潭之湘阴东北六十里有罗故城。秦之罗县,梁为罗州。”《水经注》卷三十八又云“汨水又西,迳罗县北。本罗子国也。故在襄阳宜城西,文王移之于此。”清乾隆《湘阴县志》:“罗子国,秦为罗县故城。”可见故罗城,春秋为罗子国都,秦汉为罗县治。战国初,本市境建置不详,隶于楚国黔中郡。《江汉论坛》1981年第三期何光岳撰《古罗子国》篇末云:“到战国初,楚于今湖南一带置黔中郡,而麋、罗等附庸国宣告终结,都统辖于黔中郡”。秦改罗子国为罗县,隶于长沙郡。《汉书•地理志》云:“秦遂并兼四海。……分天下为郡县。”又“长沙国,秦郡,高帝五年为国”,领“县十三:临湘、罗……”汉仍罗县。西汉隶长沙国,东汉属长沙郡。

《湖南省志•地理志》载:西汉“罗县属长沙国;”东汉“罗县属长沙郡”(见1982年版第二篇第一章)。汉末,析罗县东境置汉昌县,三国吴黄龙元年(229年)更名吴昌县,即今之平江县地。《湘阴县图志》卷六载:汉末“析罗县东境为汉昌县,后人于吴,改名吴昌。”《湖南省志•地理志》第一篇第二章云:“平江县是汉末分罗县地设立的,名曰汉昌县。三国吴黄龙元年改曰吴昌县,三国时罗县属吴。”三国与晋代,罗县皆隶于长沙郡。《湘阴县图志》卷六载:“三国吴,罗隶荆州部长沙郡”,“晋,罗隶荆州部长沙郡”。南朝宋后废帝元徽二年(474年),又析罗、益阳、湘西三县沿江地置县湘水之南,始有湘阴县。《湖南省志•地理志》第二篇二章下云:“南北朝宋元徽二年才分益阳、罗等县地设湘阴县,罗县并存。”南北朝宋、齐时期,罗县仍隶于长沙郡。自秦以降,罗县治所均在罗子国城。《湖南省志•地理志》第二篇一章云:“南朝齐罗县、湘阴县,均属长沙郡。”南朝梁时,今市境内州郡县治良多。置罗州,治所在夹城,即今市治西南五华里处之曲尺塘(又名夹上曹)。清光绪《湘阴县图志》载:“曲尺塘亦有土城,凡七门,旧名夹城……。未详何代建,以地道求之,当为梁罗州治。”同时置岳阳郡,隶罗州,治所在本市长乐镇。《湖南省志•地理志》第二篇第一章载:“岳阳郡,治岳阳,今汨罗长乐镇……领县六:岳阳、湘阴、玉山、湘滨、吴昌、罗。”案:岳阳郡天岳山(幕阜山)之南。古人云:山之南谓之阳。梁置罗州时,罗县县治未变。汨罗江下游以南析湘阴置湘滨县,汨罗江以北,东析罗置岳阳县,西析罗置玉山县。岳阳县治所约在长乐镇一带;玉山县治在今汨罗市屈子祠镇农科村玉笥山一带(此处表述依《湘阴县图志》及《汨罗县文物志》)。南朝陈时,撒罗州设巴州于巴陵,岳阳郡改隶巴州。罗、玉山、岳阳县仍隶岳阳郡。《湘阴县图志》载:“陈废罗州,移岳阳郡隶巴州。”《湖南省志•地理志》(篇章同上)载:“岳阳郡、治岳阳,今泪罗县长乐镇,梁故郡。领县六、岳阳、湘阴、玉山、湘滨、罗、吴昌。”隋文帝杨坚开皇九年(589年),撤岳阳郡,设玉州。州治在今汨罗市屈子祠销玉笥山一带。同年,撒吴昌、湘宾二县入罗县,又撤湘阴县并入岳阳县,罗、玉山、岳阳三县同隶玉州。《隋书•地理志》卷二十六载“平陈,废郡……置玉州”。《湘阴县图志》载:“开皇九年废吴昌、湘滨二县入罗;”又“废岳阳郡省湘阴入岳阳;”“置玉州领诸县。”推当时三县县治,应照旧不变,均在本市境内,此制持续两年。开皇十一年(591年),改岳阳为湘阴县,又撤玉山县入湘阴,县治在本市长乐镇。罗、湘阴二县仍隶玉州。《隋书•地理志》云:“寻改岳阳为湘阴,废玉山县入焉”。《湘阴县图志》亦载:“开皇十一年改岳阳为湘阴,并省玉山县入。”开皇十二年(592年),撤销玉州,罗、湘阴二县改隶岳州。《隋书 • 地理志》载:“十二年,废玉州。”《湘阴县图志》载:“十二年废玉州。湘阴、罗并隶岳州。”隋炀帝杨广大业初年(约公元605~609),岳州改名罗州,不久又改为巴陵郡。州郡治当在巴陵。罗、湘阴二县先后隶属于罗州与巴陵郡。《隋书 • 地理志》云:“巴陵郡,梁置巴州。平陈,改曰岳州。大业初改曰罗州,统县五:巴陵、华容、沅江、湘阴、罗。”《湘阴县图志》载:“大业初,改岳州为罗州,旋改巴陵郡。”唐高祖李渊武德四年(621年),废巴陵郡,置巴州。罗县、湘阴隶巴州。武德六年(623年)改巴州为岳州,罗、湘阴依隶之。《旧唐书 • 地理志》卷四十于“岳州下”载:“隋巴陵郡。武德四年平萧铣置巴州。领巴陵、华容、沅江、罗、湘阴五县。六年,改为岳州。”《湘阴县图志•沿革表》序言亦云:“唐平萧铣置巴州,旋改岳州。”湘阴县治在今市治南二十五公里,湘阴县至李家锻公路团山舒南侧约一华里的城江城。乡人称为城墙山。今遗址尚存,1981年汨罗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湘阴县图志》载:“城江城,县(指湘阴县)东四十里,明史注‘县东有湘滨废县’即此。东南诸山水经城江桥至板桥西出铜含口,城江桥以古城濒江而得名,后又移城江之名以名城。隋省湘滨入罗,唐又省罗入湘阴,疑唐时当建县治于此。”武德八年(625年),撒罗县并入湘阴。隶岳州。罗县之名至此消逝。《新唐书•地理志》卷三十一于湘阴条中下云:“武德八年省罗县入焉。”《湘阴县图志》亦载:“武德八年省罗入(湘阴),隶岳州。”唐中宗李显神龙三年(707年),析湘阴置昌江县,即今平江县。《新唐书 • 地理志》昌江条中下云:“神龙三年,析湘阴县置”,《湘阴县图志》等均同。唐玄宗李隆基天宝元年(742年),岳州改巴陵郡。湘阴隶巴陵郡。《旧唐书•地理志》卷四十载:岳州,“天宝元年,改为巴陵郡。”天宝七年(748年)湘阴已改隶长沙郡。《湘阴县图志•典礼志》载:“唐天宝七年,敕所在忠臣自傅说而下十六人置祠宇致祭……长沙郡楚三闾大夫屈原。”五代后梁至后唐天成元年(907~926年),湘阴隶潭州。天成二年(927年),唐明宗李直封马殷为楚国王,殷以潭州为长沙府,湘阴隶长沙府。《新五代史•楚世家》卷六十六中云:“天成二年,明宗封殷楚国王。……殷以潭州为长沙府,建国承制自置官属。”自此而后,湘阴属楚,隶长沙府。马殷以后,历马希声[天成五年(930年)立]、马希范[明宗长兴三年(932年)立]、马希广[后汉高祖刘高天福十二年(947年)立]、马希萼[后汉隐帝刘承祜乾祜三年(950年)立]、马希崇[后周太祖郭威广顺元年(951年)立]五朝未变(此段征引材料繁多,不赘。可详见宋欧阳修撰之《新五代史》卷六十六及1982年文物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历史年代简表》。后之君子于此处记述颇异,均未采录)。至“缚希萼希崇以立”(此处同上)后周太祖郭威广顺三年(953年)、希萼、希崇兄弟双双投南唐李壕,继投后周世宗柴荣后,楚国消失,湘阴县遂改隶朗州(治所在今常德市)。《湘阴县图志 • 沿革表》载:湘阴“周广顺三年,改隶朗州。”《湖南省志•地理志》与上同。五代战乱频仍,湘阴县治遂迁往闭塞处。今京广铁路川山坪车站以南三公里,铁路西侧150米处之白茅城。今遗址尚在,1981年汨罗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湘阴县图志》载:“白茅城,县(指湘阴县)东南四十五里,五代许可崇迁今治及罗县白茅邮疑。即此,在今湖鼻岭北。”至宋太祖赵匡胤乾德二年(964年),湘阴自朗州改隶岳州。《宋史》卷八十八《地理志》云:潭州长沙郡,县十二,“湘阴……乾德二年自鼎州隶岳州,俄而来隶。”又“鼎州,本朗州。大中祥符五年改今名(指鼎州)。”《湘阴县图志》卷六中云:“宋,湘阴,乾德二年平湖南隶岳州。”又“宋初,由朗州改隶岳州。”县治在今湘阴县城关镇之瓦碎潭。自此而后县治不变。宋太宗赵炅淳化四年(993年),湘阴改隶潭州。《宋史•地理志》云:“潭州长沙郡,淳化四年,以衡山、岳州湘阴并来隶。”又《湘阴县图志》卷六:“淳化四年始移湘阴隶潭州。”元初,元世祖忽必烈世凡三十一年,湘阴仍为县,至元十三年(1276年)以前仍隶潭州,至元十四年(1277年)隶潭州路总管府。《元史•地理志》卷六十三载:“天临路,上:唐为潭州长沙郡。宋为湖南安抚司。元至元十三年,立安抚司;十四年,立行省,改潭州路总管府。”《湘阴县图志》卷六载:元初,湘阴“隶潭州路总管府”。元成宗铁穆耳元贞元年(1295年),湘阴以县升州,辖境未变,仍隶潭州路总管府。《元史•地理志》卷六十三云:“湘阴州,下:唐宋皆为县,元元贞元年升州。”《湖南省志•地理志》第二篇第一章云:“湘阴州,宋湘阴县。元贞元年升州。今湘阴、汨罗县地。”元文宗图贴睦尔天历二年(1329年),改潭州路为天临路,湘阴州隶天临路。《元史•地理志》云:“天历二年,以潜邸所幸,改天临路。”领州七:“湘阴州……”。1982年版《湖南省志•地理志》与清光绪《湘阴县图志》记载均同。元惠宗妥欢贴睦尔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明太祖,以兵据荆州诸路,改天临路为潭州府。湘阴州隶潭州府。《明史•地理志》卷四云:“长沙府,元天临路,属湖南道宣慰司,太祖甲辰年为潭州府。”考《中国历史大事年表》、《中国历史年代简表》,太祖甲辰在元惠宗至正二十四年。明太祖朱元璋洪武二年(1369年),湘阴改州为县,仍隶潭州府。《湘阴县图志》载:“县丞彭希周,本州人。吴元年(《中国历史大事年表》“1367年”条下载:“正月,朱元璋始称吴元年。”)任本州同知,有传。案:是时湘阴尚为州,洪武二年始改县”。明洪武五年(1372年)六月,潭州府更名长沙府。湘阴县隶长沙府。《明史•地理志》卷四十四载:“长沙府太祖甲辰年为潭州府,洪武五年六月更名长沙。领州一,县十一。东北距布政司八百八十里。长沙、善化、湘阴、湘潭、浏阳、醴陵、宁乡、益阳、湘乡、攸、安化、茶陵州。”《湘阴县图志》卷六云:“湘阴,明初仍为县,隶长沙府。”明嘉靖《湘阴县志》纪述同。清代,自清世祖福临顺治元年(1644年)开国,历圣祖玄烨[建元康熙(1662~1722年)]、世宗胤稹(建元雍正(1723~1735年) ]、高宗弘历[建元乾隆(1736~1795年) ]、仁宗颐琰[建元嘉庆(1796~1820年) ]、宣宗曼宁[建元道光(1821~1850年) ]、文宗奕宁[建元咸丰(1851~1861年) ]、穆宗载淳[建元同治(1862~1874年) ]、德宗载恬[建元光绪(1875~1908年) ]、溥仪[建元宣统(1909~1911年) ]凡十朝267年,湘阴县建置,辖境均未变,隶长沙府。《清史稿•地理志》卷六十八载:“长沙府,领州一(茶陵州)、县十一、湘阴……府北一百二十里。”清光绪《湘阴县图志》卷六载:“国朝,湘阴隶长沙府。”中华民国,湘阴县建制、治所、辖境未变。民国元年(1912年)至民国二年(1913年),湘阴县隶湖南省长沙府。民国三年(1914年)至民国十年(1921年),湘阴县隶湖南省湘江道。民国十一年(1922年)至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湘阴县直隶湖南省。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至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七月,湘阴县隶属湖南省第一行政督察区。《湖南省志•地理志》载:“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湖南省废除了‘府’、‘厅’、‘州’、而保留道一级。将清末设立的长宝、岳常澧、衡永郴桂、辰沅永靖四道的区域改置湘江、衡阳、辰沅、武陵四道”。湘阴先隶长沙府。改道后,湘阴为湘江道所辖二十七县之一。又“民国十一年(公元1922年)湖南道制撒废,仅存‘省’与‘县’两级。民国二十七年(公元1938年)将全省划为十个行政督察区。”废道后,湘阴直隶湖南省政府;划区后湘阴为第一行政督察区所辖八县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1949年8月至1952年8月,湘阴县隶长沙专署(见1949年8月长沙专署“民字第1号”文件:《湖南省人民政府长沙区行政专员公署指示、规定对退伍军人解放战士暂行办法由》。存湘阴县档案馆)。1952年9月至1964年7月,湘阴县改隶湘潭专署。《湖南省志•地理志》第一篇第二章载:“1952年9月,将长沙专署改名湘潭专署”。1964年8月至1966年2月19日前,湘阴改隶岳阳专署(见1964年8月10日岳阳专员公署“岳专办字第001号”文件:《关于启用岳阳专员公署印章的通知》。存湘阴县档案馆)。1966年2月20日,析湘阴东南地设汨罗县,县治设原湘阴归义之高泉山。与湘阴县同隶岳阳专署。根据国务院1966年1月8日3号文件《关于设立汨罗县的决定》,湖南省人民委员会1966年2月20日以56号文件向全省下达了《关于设立汨罗县的通知》。汨罗县于1966年3月正式建立。县址:高泉山。1986年12月,岳阳专署与岳阳市合并为岳阳市,汨罗县隶岳阳市。1987年10月5日,汨罗撤县设市,汨罗市治所、辖境、级别均未变。湖南省人民政府湘政函(1987)40号《关于撤销汨罗县设立汨罗市的通知》全文如下:“各行政公署,自治州市、县人民政府、省直机关各单位:国务院1987年9月23日批准,同意撤销汨罗县设立汨罗市(县级),以原汨罗县的行政区域为汨罗市的行政区域。湖南省人民政府1987年10月5日”。汨罗市于1988年元旦正式建立。仍隶岳阳市。

来源:湖南地方志信息网  作者:任 国 瑞  编辑:王艳云


新闻热搜
 
商讯
专题
聚焦南方洪涝灾害
>> 详细

各地新闻
十一届三中全会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人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的伟大觉醒,显示了中国共产党顺应时代潮流和人民愿望、勇敢开辟建设社会主义新道路的决心。>> 详细
点击排行
  从"怎么看"到"怎么办":怎么解决住房问题?
银监会旷仁山调任江门市委常委 京官空降引关注
 
视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