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在旧社会被人们看成是一种纯娱乐事业,戏班戏团的经营,也被看作低人一等,不同于一般工商业。因此,长沙市戏剧业同业公会的创立,是解放前长沙市商会所属的行业同业公会中,成立较晚的一个公会。到三十年代初期,才将分散在长沙市的剧团(戏班)、剧院(戏园)、电影院、围鼓贺坤班等,联合起来,组成长沙市戏剧业同业公会。当初,还视为一种特种行业看待。
老朗庙——梨园公所的组织
长沙市工商行业,历来都有自己的祖师庙,也就是行业工会的原始组织。戏剧业也有自己的祖师庙,是戏班(剧团)艺人自己的组织。这就是坐落在长沙市三王街三王巷的老郎庙,亦称梨园公所。这个组织创于何时,无可稽考,大约有戏班演戏,就可能有这个祀神的组织。湖南发现有戏曲活动的历史记载,最早的要数元代至正五十五年(1356年)夏庭芝《青楼集》中所记的一段:“帘前秀,末泥任国恩之妻也,杂剧甚妙,武汉、湖南等处,多敬爱之。”其次是明代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徐渭《南词叙录》中的一段记载:“今唱家称弋阳腔者,则出江西、南京、湖南、闽、广用之”。根据这些历史文献来看,早在五、六百年以前,湖南就已有了戏曲活动。据湘剧艺人说长沙老郎庙还留有一块班牌,名叫“福秀班”,是清朝康熙三年(1664年)在长沙演出的戏班的名称,这块牌在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还保存着,许多人都见过。据此,则可推想老郎庙立设当在明末清初的时期。(据黄芸冈说是成立于清乾隆十六年六月初九。
老郎庙供奉的菩萨,是一个身穿皇袍、头戴皇冠的白面小生。有人说是唐玄宗李隆基,也有人说是后唐庄宗李存勖。因为在历史上,这两位皇帝都是喜爱和提倡戏曲的,后人争祀之,呼为“老郎”。浏阳老案堂班祀有案堂神名为“三元福主”,是三个木雕面具,疑似古代傩神。可知湘剧的起源与古代傩歌傩舞又有密切关系。
老郎庙也与其他行业的行会一样,行规很严。凡是来长沙演出的戏班艺人,不分剧种,都要来庙“上会”登记,否则不准进城演出。本地湘剧艺人出师以后,开始搭班,就要上会,每人纳银元四元,作为人会金,将姓名登记在红簿(艺人登记册)上,才能正式演出。即是其他剧种(限于戏曲)的艺人来长沙演出时,也必须到老郎庙磕头拜神,进纳香火钱。当时戏班有句通俗语言:“天下梨园是一家。”1932年,上海京剧名红生夏月润父子应长沙民乐大戏院延聘,来长演出。尚未登台,先到三王街老郎庙上香,进香火钱银洋40元。因为夏月润是上海梨园公会会长,所以他特别重视行规。1934年以后,北京四大名旦先后来长演出,都到过老郎庙上香纳费。1936年春,梅兰芳首次来长,在小瀛洲的长沙大戏院演出时,亲乘汽车到老郎庙进香火费银洋200元,一时传为佳话。
老郎庙的组织是由四个方面成员组成的,过去称为“四柱”。一曰龙源柱,是戏班班主(包括起班、本家在内)的组合;二曰潮源柱,是男女演员的组合(包括在班和在家的演员);三曰长生柱,是戏班乐队的组合;四曰余庆柱,是管理衣箱人员的组合。这四个柱的人开大会,推选总管二人,以行业中班辈较老且有威望者充任之,总理庙产会务。其下设值年四人,由四柱各推一个热心会务练习群众的人充当之。三十年代中期,会员增多,会务繁杂,又由四柱增添评议员四人,并负责参加戏剧业同业工会的活动。总管三年一任,值年和评议员一年改选一次。总管每年可开支夫马费,值年和评议员每人每年津贴银洋二元,作为鞋子钱。每年旧历六月二十四日为老郎神寿诞,艺人群集庙中开筵庆寿。平日遇有纠纷,就到老郎庙开会评议,称为“泡茶”,理屈者负责偿清茶帐。艺人违犯行规,老郎庙有权出黄纸条子,称为“革条”贴在戏班后台当中老郎神龛下面,制止上台演出。不过经过调停认错赔礼之后还可启复。老郎庙的行规,据说过去用油漆写在木牌上,悬之庙内正殿,现在已无人能记忆了。
老郎庙同时也是戏剧业一个福利组织。每年十二月二十四封箱以前,有多班组织义演三天,名角名戏,票价稍增,全部收入缴给老郎庙,作为全年经费开支。后来因联合演出,不易组织,改为每年年底每班义演一天,分别上缴。南门外东塘附近,过去有一老郎公山,是专供埋葬老病死去艺人的公墓。山下还有一栋土砖平房,称为老郎公室,为供给孤独无依又丧失演出能力的老病艺人椟止之所。这些老艺人每月由老郎庙发给生活费银洋两元,凭折领取。每年清明节由老郎庙组织后辈艺人到公山扫墓。老郎庙内还有小部分住房租给艺人住宿。过去名武小生粟春临老人即住在内。有一位名叫春彩的老艺人,就是住在老郎公室负责看守公山的。1938年长沙文夕大火,老郎庙也遭焚烧,以后就没有恢复。解放前,还有几位老艺人在废墟上搭过几问平房。解放后,原址已改建居民点,原老郎庙已无遗迹可资凭吊了。
当时花鼓戏无正式戏班,话剧和文明新戏以及皮影、木偶、杂技等零散艺人,均未参加老郎庙,即怡长街最老的唐万和皮影戏班,也不在其列。唐万和班出生的老艺人唐树生和他的侄女福禄班的唐福莲,都是以演唱湘剧小生而参加老郎庙的。
来源:长沙地方志网 作者:黄曾甫
编辑:王艳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