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期间,长沙市始终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政策规划推动,先后制定了文化发展“十一五”规划和文化产业、文物保护事业发展等政策规划,坚持公共投资带动,文化投入逐年加大,长沙市、县区两级财政累计投入60多亿元,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改善群众文化生活、繁荣文化市场等方面入手,着力促进长沙市文化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并取得了辉煌成就。
创建全国首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
师友图书馆是长沙市望城区马桥河村村民李芳创办的公益性图书馆,在长沙市市有关部门的资助和关怀下,这个农家书屋已成为广大农村青少年免费的阅读乐园。像师友图书馆这样的农家书屋,到今年初长沙市已建成297家,年内还计划建成303家。
今年7月,长沙被确定为全国首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城市,这得力于近五年来,长沙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把文化作为引领支撑城市发展的精神内核和动力引擎。
长沙市确立了建设国际文化名城的战略目标,相继建成了长沙简牍博物馆、“一馆三中心”、太平街历史文化街区、橘子洲生态文化公园、杜甫江阁等重大公共文化设施;完善了乡镇综合文化站、社区(村)文化活动中心(室)、未成年人绿色上网场所、农家书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支中心(基层服务点)等基层文化阵地,全面实现广播电视村村通。市、区县(市)、乡镇(街道)、村(社区)四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全面建立。
千万元文化设备配送基层
电脑、投影仪、电视机、音响、乐器等文化设备于今年3月陆续送到芙蓉区德政园、五里牌等市内10多个社区文化活动中心,长沙市此次大范围、大规模为基层文化单位配送设备,涉及13个城市街道文化站、206个社区文化活动中心,总金额达1186万元。
“十一五”期间,长沙市文化惠民活动持续深入开展,基础文化民生全面改善。
近年来,长沙市的文艺工作者精心创作了《古画雄魂》、《秋天的花鼓》、《雍正王朝》、《走向共和》、《恰同学少年》等一大批获得国家级大奖的艺术精品,展示了湖湘文化的蓬勃生机和无穷魅力。为了将这些艺术精品推向基层,长沙市全面推进“文化下乡(进社区)”工程,大力开展送戏、送电影、送书、送展览下乡进社区活动。去年,长沙市推出湘江剧院“好戏天天演”活动,吸引10多万名观众免费观看;今年又实现市属博物馆、纪念馆和爱教基地免费开放。长沙的群众性文化活动更是篷勃发展,全市1087支业余团队深入开展“百团汇演”活动,年均演出超过2千场次,辐射全市180多个街道(乡镇)、400多个社区,被广大人民群众称为“永不落幕的舞台”,该项活动也因此荣获全国首届群文品牌和第九届中国艺术节项目类“群星奖”。近3年来,长沙市还坚持开展“万名市民进歌厅”等“阳光娱乐 创业兴文”系列活动,累计向社会发放文化消费优惠(免费)券14万多张,极大活跃了城乡基层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全面启动文物大遗址保护
“十一五”期间,长沙市完成了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新发现文物点2608处,蚂蚁山明墓、风篷岭汉墓、五一广场再次发现东吴简牍成为全省乃至全国的重要考古发现。去年开始,长沙市全面启动了铜官窑、炭河里遗址公园遗址保护建设工作;修缮了贾谊故居、新民学会等20余处文物保护单位;完成了赐闲湖、潮宗街、开福寺等历史街巷的提质改造工程;望城区靖港古镇被列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浏阳市永和镇被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长沙市还扎实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普查登记非遗项目1366个,长沙现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7项、省级名录13项、市级名录27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5人、项目保护传承基地14个。
文化产业向千亿迈进
“十一五”期间,长沙市文化产业发展全面加速,文化市场管理体系日益健全。长沙市形成了影视传媒、新闻出版、演艺娱乐、动漫游戏、民间工艺等主导产业。
国家动漫产业(湖南长沙)振兴基地落户长沙,天心文化产业园列入国家文化产业试验园区,中南出版传媒、天舟科教等4家文化企业成功上市。2010年全市文化产业实现总产值930亿元、增加值450亿元,占GDP比重达10%,成为长沙经济发展中最具活力、最具潜力的支柱产业。为长沙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文化支撑。
来源:长沙晚报 编辑:李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