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长沙9月19日电(记者 黄子玲 通讯员 黎竞 全玉新)江华是全国最大的瑶族自治县,有“神州瑶都”的美誉。自2000年、2006年分别成功创建省级文明县城以来,江华人开始向创建全国文明县城发起冲刺。
“在开展全国文明县城创建实践中,我们既看重县城‘得牌’,更看重群众得益;既追求创建受奖,更追求群众受惠。”江华县委书记罗建华的一席话,道出了江华创建全国文明县城的真谛。
走进江华,日新月异的城市建设、新兴的工业园区、舒适的民居小区、文明的社会风气,让人感觉到了一个融合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县城蓬勃的生命力。50万瑶族儿女,亲眼见证并感受着这座城市因文明创建发生的变化。
知难而进勇创建
江华县人文历史悠久,自汉代设县已有2000多年。这里地理位置得天独厚,是湘南门户,湘粤桂“金三角”交汇之处;这里生态环境优美宜人,地处潇湘之源;这里文化灿烂,是瑶文化的发祥地。
创建需要行动。江华县委、县政府历来高度重视文明创建工作,围绕“科学跨越、富民强县”目标,以“创建文明县城为牵引,推动四个文明协调发展”。2000年、2006年分别成功创建成省级文明县城。2008年该县城所在的沱江镇荣获 “全国文明村镇”荣誉称号。
创建需要勇气。2010年6月,省文明办委托省城调总队对全省文明县城进行了公共文明指数测评,对江华反馈的情况是:“公共基础设施较差,卫生状况仍需加强,机动车违章停车现象很普遍……”。问题警醒江华:成绩只属于过去!在巩固省级文明成果和新一轮的文明创建工作中,江华落伍了!面对差距,江华县委县政府知难而进,把差距作为潜力,把压力作为动力,以更坚定的信心、更执着的精神、更奋发的热情,提出在2010至2011年期间,着重巩固省级文明县城成果,不断在争创中抓整改,在整改中促提高,力争将本县城创建成全国文明县城。
整改巩固促提高
针对文明测评指数中存在的问题,江华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通过加强组织保障,狠抓责任落实,完善健全机制,确保创建长效,采取重点项目领导联系推进,难点项目捆绑考核督办的方法,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有效地解决了城市建设和管理中的一些重难点问题,创建文明成果在整改中得到巩固,在整改中有了新提高,创建全国文明县城成效初显。
充分利用电视、网络等媒体广泛宣传,各级开会层层动员,通过组织“创建全国文明县城、争做文明瑶都人”万人签名主题创建活动、志愿者文明实践活动、文明经营户评比竞赛活动等,有效激发了广大干部群众参与创建的热情,全县形成了浓厚的创建氛围,呈现了强大的创建合力。
多方筹资5亿多元,实施“瑶族文化公园”等一大批大型“创建工程项目”建设及街道路灯、背街小巷等二十余项便民生活设施改造。进一步完善城区交通、电力电讯、医疗卫生、教育文化、体育休闲等各项公共基础设施。
大力开展清洁城市行动。将城区分区管理,全天候保洁。并建立居民门前 “三包”责任制,全县干部职工共同参与的周五大扫除、月末及重大节庆日集中整治和清理制度,全城每天160余吨垃圾做到了日产日清,城区“牛皮癣”得到有效清除。
投入52万元对县城重要十字交叉路口的红绿灯进行升级改造,县城主街道划分停车标识、车位、人行道,十字路口安装安全护栏,规范车辆停放,规范人车通行。同时大力开展交通秩序整治,通过增设公交站点,规范公交车的运营停靠;消除了违章停车现象。
大力开展社会文化环境综合治理行动。集中2个月时间,检查、停业整顿网吧、电子游戏室,取缔黑网吧。同时加大网吧监控硬设施的建设,在全县网吧内安装“全球电子眼”和“网乐潇湘”监控平台,形成缜密的监控网络,有效监控网吧内接纳未成年人,超时经营等违章情况,为青少年成长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
大力加强创建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建设。除成立县一级的创建办外,全县166个单位都成立了创建办,有领导专抓,有专人负责,广泛开展文明单位创建活动,创建工作逐步走上了规范化制度化轨道。
“瑶都”特色显魅力
江华是全国最大的瑶族自治县,在争创全国文明县城过程中,江华在全力抓好整改,实现文明创建巩固中提高的基础上,充分发挥“瑶山、瑶水、瑶歌、瑶语”等丰富的瑶文化资源的独特优势,提出了建设最宜投资、最宜创业、最宜人居、最宜人发展的“活力瑶都、和谐瑶都、生态瑶都、文明瑶都”创建思路,使得文明创建成果既有共性,又独具“神州瑶都”特色。
这是一个魅力瑶都。走进江华,处处可经感受到这个城市浓郁的“瑶族人文魅力”,“神州瑶都”美誉实至名归。在城市“硬文明”的建设上,江华以“做山水文章,建特色城镇”作为思路,高度重视把瑶族元素镌刻在城市建设中。漫步瑶城,高高矗立的天下第一长鼓,宏伟气派的瑶族图腾园,勾檐画栋的瑶家风雨亭,庄严肃穆的瑶族盘王殿,风格独特的瑶家吊脚楼等特色鲜明的瑶族建筑符号巧妙布局,在提升城市品味的同时又彰显了瑶族建筑风格的魅力,引人入胜。在城市“软文明”建设上,一方面,精心打造“长鼓之乡,歌谣之乡”品牌,传承发扬瑶族人能歌善舞传统,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以县民族歌舞剧团为笼头,组建了专业和非专业的演艺团体50多个,演出传播瑶族歌舞;以县民族艺校为孵化器,培养专业的瑶文化传播人才;以瑶族民族民间文化艺术节为平台,汇聚展示瑶族文化传承发展成果;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盘王大歌》等一批瑶族精品歌舞登上央视舞台……徜徉瑶城,无论是寻常日子还是喜庆节日,无论是瑶寨、社区,还是瑶族文化广场,都可以欣赏到传统的瑶族歌舞表演,感受城市特有的歌舞文化魅力。另一方面,建设“ 瑶族密码”传播基地,传承瑶族世训“盘王始祖随身带,木本水源不可忘”所蕴含的“尊先敬祖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孝德文化和发展理念。传承李启汉、陈为人、江华等江华籍革命先辈“敢为人先、心怀天下”的开创精神和奉献情怀。此外,江华还通过“瑶文化进校园”,学习瑶族全国劳模余锦柱等活动,用独具地域特色、鲜明瑶族个性的当代优秀人文精神,推进精神文明和思想道建设。
这是一个活力瑶都。经济发展是做好创建的基础,为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江华发挥自身优势,围绕“科学跨越、富民强县”目标,扎实推进“四化二型”社会建设,促进全县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蓬勃发展。这里的经济增速迅猛:2010年,全县完成地方生产总值45.7亿元,全县财政总收入完成2.67亿元,经济增速跃居永州市各县区前茅。这里的新型工业化步伐大步流星:2010年,江华工业企业已发展到454家。完成工业总产值31.26亿元,完成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5.8亿元;实现利税1.31亿元。这里的城市建设日新月异:按照“东提西扩”的城市规划,在城东,启动数十项“创建工程”建设,确保了东城区公共基础设施配套日趋完善,城市更加精致;在城西,撬动6亿元的投入,一个8平方公里的新城区已初具雏形,再造一个沱江城的愿景正在实现。这里的投资环境更优:地处湘粤桂“金三角”的区位优势,丰富的矿产资源优势,铁路、高速公路贯通形成的便捷交通,工业新城建成形成的投资洼土效应吸引了安徽海螺、中国稀土等一批国内外知名企业先后落户。江华,正逐步成为湘南承接产业转移的重要平台。
这是一个生态瑶都。地处潇湘之源的江华有“天然氧吧,华南之肺”的美誉,走进江华,让你不由不主地感叹这是一个绿色的世外桃源,名符其实的生态之城。这里的山最绿,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72.4%,城区绿化率达到35.19%,这里的水最纯净,水环境功能区水质达标率100%。广东客商说,江华天河瑶池的水是不用过滤的纯净水。这里的人眼光最长远,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在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进程中,积极实施“两型社会”战略:凡是污染环境的项目一个不引;凡是浪费资源的项目一个不要;凡是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项目一个不上,大力发展低碳经济。与此同时,江华积极开展生态保护和建设,筹资1个多亿建设污水处理厂和无害化生活垃圾处理场,开展退耕还林和造林绿化行动。“十一五”的节能减排任务在2009年提前完成,保持了自然和谐的生态环境,成为吸引外来投资的一块金字招牌。一个“城在绿中、绿在城中”的集居住、休闲、旅游为一体的生态型城市已初具雏形。
这是一个和谐瑶都。走进江华,这里的人民日益幸福,这里的社会最为和谐安定。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2010年,江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500元,同比增长11%,农民人均纯收入2380元,同比增长8%。教育工作整体推进:人均受教育年限达到9年。交通建设飞速发展:铁路开进瑶山,高速即将通车,90%的村通上了水泥路。医疗事业稳步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9%。城乡救助体系进一步完善:投入各类扶贫资金1700万元,贫困人口比上年减少6000人;全县新增就业人员3900人,安置失业人员再就业1833人,实现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人数6708人;新增五项社会保险参保3848人次,征缴各类社会保险资金9225万元。安居工程稳步推进:投资6000万元大力推进农村安居工程,投资1000万元实施廉租房等保障性住房的建设。在县委县政府的努力下,人民群众生活保障和住房难、行路难、看病难、读书难等民生问题逐步得到改善,和谐社会建设迈出新步伐。与此同时,江华大力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全面推进平安江华建设。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网络进一步健全,社会大局持续稳定。连续六年被评为“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县”,连续五年保持“省平安县”荣誉称号。
“千帆竞发东风助,正是扬帆远航时。”在文明创建工作中有着良好基础的神州瑶都江华,虽有过短时的停顿,但勇于创新,敢于争先,正以只争朝夕的紧近感和破釜沉舟的决心全力以赴,通过近一年的努力,县城面貌焕然一新,城市功能日趋完善,市民文明素质明显提高,经济实力不断增强, “高尚、文明、幸福”的瑶城已初具雏形。
来源:人民网 编辑:王艳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