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石窟门见证了共商建党大业的日日夜夜
一艘红船开启了“引领中国”的伟大程航
“1921年6月中旬,马林(荷兰人)和尼克尔斯基(俄国人)由第三国际派到上海来,和我们接谈了以后,他们建议我们应当及早召开全国代表大会,宣告党的成立。于是由我发信给各地党小组,各派代表两人到上海开会,大会决定于7月1日开幕。”李达1955年在《中国共产党的发起和第一次、第二次代表大会经过的回忆》中这样讲述。
此时的李达,刚刚接替李汉俊担任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的代理书记。由他担任主编的《共产党》月刊是中共历史上第一份党刊。
上海的邀请,引起各地党组织的响应。
“一个夜晚,黑云蔽天作欲雨状,忽闻毛泽东同志和何叔衡同志即要动身去赴上海,我颇感到他俩的行动‘突然’,他俩又拒绝我们送上轮船。后来知道:这就是他俩去参加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伟大的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大会。”当年的新民学会会员谢觉哉后来回忆。
当年,长沙到上海只能取道武汉,转乘轮船。毛泽东和何叔衡历经辗转赶到上海时,是7月4日以后。同样,由于交通不便,全部代表到达,已是当月的23日。原定于7月1日开幕的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便推迟到23日晚上。
参加会议的代表除了上海党组织的李达、李汉俊外,有来自武汉的董必武、陈潭秋,长沙的毛泽东、何叔衡,济南的王尽美、邓恩铭,北京的张国焘、刘仁静,广州的陈公博,旅日的周佛海,以及此时还在广州的陈独秀指定的代表包惠僧。
他们代表着全国50多名党员。13名代表中年龄最大的45岁,最小的才19岁。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和尼克尔斯基也出席了会议。
如今,望志路106号已改为兴业路76号。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馆长倪兴祥介绍,虽然新中国成立后经多方考证,确认了一大召开的日期,但对于党的纪念日,还是沿用了战争年代中央确定的“七一”的提法。
在党的初创中起了先驱者作用的“南陈北李”为何没有参会?
1936年,陈潭秋在莫斯科所著的《中共第一次大会的回忆》中写道:陈独秀未出席一大,因为“那时他在陈炯明手下做广东的教育厅长”;1953年,包惠僧回忆:“有一天,陈独秀召集我们开会,说接到上海李汉俊的来信,信上说第三国际和赤色职工国际派了两个代表来到上海,要召开中国共产党的发起会,要陈独秀回上海……陈独秀说第一他不能回去,至少现在不能去,因为他兼大学预科校长,正在争取一笔款子修建校舍,他一走款子就不好办了。”
与陈独秀相似,当年担任北京八校教职员联谊会议主席的李大钊,正在领导索薪斗争和暑期会务,也不便离开北京。
即使在军警势力有所顾忌的上海法租界,秘密召开的一大会议同样一波三折。
参加一大的多位代表都曾在回忆到,当会议开到30日晚,一名陌生的中年男子突然闯入会场,环视一周后又匆忙离去。具有长期秘密工作经验的马林立即断定此人是敌探,建议马上中止会议。大部分代表迅速转移。
果然,十几分钟后,法租界巡捕包围和搜查了会场。
鉴于会场已经暴露,在李达夫人王会悟的建议下,会议转移到她的家乡浙江嘉兴南湖的一艘游船上继续召开。
“革命声传画舫中,诞生共党导工农。”李达的儿子李心天介绍说,董必武重访南湖烟雨楼旧踪时写下的诗句,形象地记载了当时的情景。
大会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纲领和《关于当前实际工作的决议》。
党纲决定,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大会选举产生了中央临时领导机构——中央局,陈独秀为书记。
大会结束的时候,代表们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轻轻呼喊:共产党万岁!
也许是一种巧合,一大代表的平均年龄为28岁,这正是毛泽东当时的年龄。更为巧合的是,28年之后,一个崭新的共和国屹立于世界的东方——建立人民当家做主的政权,正是共产党人在建党之初便胸怀的理想。
马克思主义的火炬,照亮了黑暗的中国。
嘉兴南湖的红船,开始引领中国革命的航程……
来源:新华网 编辑:邓京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