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轮调控政策“出拳”约半个月来,房地产市场正呈现预料中的积极变化,但离遏制房价快涨、确保楼市健康“入轨”的目标尚有很大距离,所谓“拐点”更是不切实际。当前应坚决加紧推进调控政策的实施,稳定市场的预期和信心,逐步从根本上解决困扰房地产业已久的“顽疾”。
继4月中旬以来,一系列严厉的调控措施相继出台。房地产市场为政府调控决心之大、行动之快、出招之准而感震动。政策即时效果可谓“立竿见影”。一些城市的供应量明显增加,一些楼盘加紧推出新房源;投资投机性的需求有所退场,“炒房”族迅速减少;居高不下的房价总体呈现松动迹象,久违的打折降价等手段重回市场;成交规模明显缩减,市场呈现“降温”态势。一些城市地价也面临回落压力。市场对房地产市场“理性回归”的预期有所加强。一些购房者希望,市场的相持能真正遏制房价的上涨势头,进而带动房价合理回调。
但另一方面,目前的调控仍面临诸多不确定性。比如,一些炒房者从重点城市退出后,有向二、三线城市转移的苗头;一些银行在实施政策过程中,也有多种“打擦边球”的可能性;一些热点城市高档房源仍在热销,从而将均价再度拉高;一些房地产人士声称,此次调控可能只是“创可贴”式的药方而已。
以往各部门的调控政策取得了一定成效,但遏制房价的效果却不尽如人意,甚至屡屡出现房价像皮球一样“越打越高”的情况。
比如,2004年为解决投资过热,将房地产作为调控重点,关闭土地、金融两道闸门,释放了市场供应量和预期供应量即将大量减少的信号,引发房价在当年第三季度出现非正常上涨。当年全国房价涨幅达到14.4%,为1998年-2003年间商品住宅销售价格年均涨幅的4倍。2006年出台的九部委文件,作出“套型建筑面积90平方米以下住房面积所占比重,必须达到开发建设总面积的70%以上”的规定,由于“70%以上”的政策在几个月之后才得到明确,致使很多城市半年多没有批出新开发项目,直接影响市场预期,导致供求关系的紧张,引发了2007年4月开始新一轮房价的快速上涨。殷鉴不远,楼市调控任重道远。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调控除“出手快”之外,还呈现出诸多亮点:一是严控“银根”“精确打击”投资投机性需求,力度之大前所未有,且卡紧房企融资的各种通道,使房企承受压力空前,除加快开工、销售外别无他法。二是放宽“地根”,今年住宅用地计划供应量超过前五年年平均量的两倍多,保障性住房、政策性住房用地的计划供应量终于达到了此前三令五申的“70%”的比例,堪称“惊喜”。三是建立考核问责机制,将“稳房价”和“住房保障”上升到影响社会稳定和发展的高度,形成对政府的责任追究机制。如此,各界对此次调控寄予更多期待。
目前,楼市调控应在初显成效的基础上,加紧推进。首先,要稳定市场预期,提高市场信心。对波动性很强的房地产市场来说,预期和信心比现实的交易量更重要。眼下需要不折不扣地将各条政策执行到位,引导各方明确市场走势。其次,逐步解决困扰房地产市场已久的结构性问题,在土地供应到位之后,切实推进各类保障性住房、政策性住房的“落地”,将“美好的图画”变成“生动的现实”是当务之急。
另外,房地产业关联上下游共50多个产业,其对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不可忽视;地方政府在土地出让、税收等方面对房地产业的倚重短期内也难以完全摆脱。在调控中,需要进行一定的“压力测试”,对房地产业的适当“降温”对地方GDP、财政收入、就业等各方面的影响有所预判,并加大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引导各类资本进入新兴经济领域,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来源:新华网 编辑:段若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