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眼下的市场环境和资本语境中,菜农抱团成立合作社,有条件的种植大户干脆成立股份制公司,尽量实现产销的有效对接,是避免市场波动、尽可能不受伤或少受重伤的现实途径。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在今年如此惨淡的市况下,浙江依然有一些乡村的菜农把大白菜、包心菜、萝卜卖出了合理的价格,而不是三分五分的地板价。究其原因,这些村民早已自发组成了合作社(甚至股份公司),大大提升了集约化种植、物流配送能力,并以此为平台,进行了农超对接。大型超市需要保质保量、价格适中的原产地蔬菜,合作社(及背后的农户)则希望在销售环节上能够更省心,价格方面有所保障。
打个比方,这有点像期货里的“套保”,菜农通过此销售模式,每年能拿到稳定的可预期的收入。削峰填谷,总体是扯平的。去年好光景也没暴发,今年也不用为田头菜卖不动揪心。菜农能稳坐家中,吃点小酒看看电视。这不是民生工程是什么。
产销对接,除了目前大力推广的农超现状之外,尚没有出现让人眼前一亮的新模式。这样一来,产比销多农比超多的对接就是一个“倒喇叭”,总是大超市大商家处于“买方市场”,挑挑拣拣,心理优势愈积愈厚。城里面另两个蔬菜消耗大户——农贸市场、饭店酒家由于各有其难言之隐,一时很难对接起来。因此,政府需要从政策上为第三产业反哺农业留出空间,鼓励农贸市场的摊贩扩充进货渠道,鼓励餐饮业走进产销对接的平台。
来源:钱江晚报 编辑:冯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