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经济|社会|热图|专题|节会|人事变动|地方企业|文化 •  旅游|
中国在线>经济
人民财评:洋品牌为啥一再忽悠中国消费者?
2011-10-31 09:54:23      来源:人民网-财经频道

打印文章 发送给好友 分享按钮

如今,洋品牌已经遍及中国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它们自然也是消费者评头品足的对象。洋品牌在中国市场的是是非非正引起越来越多人的关注,洋品牌所代表的质量过硬、服务水准高的形象已经成为过去,而违背商业诚信、服务双重标准、垄断市场谋利等行为正成为部分洋品牌在国人心中的“新形象”。

最近媒体报道称,CK、GUESS、COACH这些打着奢侈品旗号进入中国的品牌,很多在国外只是二线三线,价格也只有国内的几分之一。这就不难解释,很多去往国外旅游的人,都大包小包地带回一些这样的“奢侈品”。

在对比国内外物价的时候,除了税费等因素外,品牌认知造成的差异也是价格悬殊的原因之一。国外企业利用了中国部分消费者信息不足和盲从洋货的心理,进入中国市场时打造高端品牌的形象,赚取高额利润。

这一做法也被部分国内企业“效仿”。国内部分厂商 “贴个洋标签、价格翻几番”的案例并不鲜见。这些厂商的“生财之道”经过媒体曝光,才使得人们恍然大悟。从欧典地板到达芬奇家具,再到卡尔丹顿服饰,这些假洋品牌现已回归其本来的面目。但是消费者不禁会问,这样的洋品牌还有多少?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购买什么样的产品或服务,当然由消费者自己说了算,不管这样的产品或服务属于本土品牌还是国外品牌。而按照西方经济学中的“消费者主权”理论,生产者生产什么、生产多少,最终取决于消费者的意愿和偏好。按照这一逻辑推理,市场上的那些“聪明”厂商其实是在迎合消费者的崇洋心理和价值取向。因此,上述情况下,消费者多花冤枉钱固然有着多方面的原因,但求洋的消费心理难辞其咎。

洋品牌满天飞,正呼唤着消费者回归理性。另一方面,中国的市场监管者也应及时而有力地负起监管责任,不能因为是面对洋品牌而留有情面,甚至听之任之。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国外企业进入中国市场,对中国经济的发展做出了显著贡献。但同时也必须看到,一些洋品牌在中国市场上并没有提供与其品牌形象相符的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准。最近广受关注的沃尔玛售卖假冒绿色猪肉事件,就是这样的典型案例。

世界最大的零售商沃尔玛公司在中国开设有多家门店。然而,在“价格欺诈门”事件后不久,9月5日下午,重庆市工商局又通报称,近期查获重庆多家沃尔玛超市涉嫌销售假冒绿色猪肉。这样的行为显然违背了商业诚信原则,违反了中国的相关法律,也深深刺痛了消费者的心。

不得不指出的是,在中国市场赚取利润的同时,部分洋品牌的管理和服务并没有跟上,甚至有意对中国消费者采取“打了折扣”的服务标准。

从十多年前的东芝笔记本赔偿事件,到近年的丰田汽车召回门事件,都显示出国外厂商在对待中国消费者方面采取厚此薄彼的做法,也显示出中国在消费者权益保护方面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在一些行业和领域,部分洋品牌形成的市场垄断值得国人警惕。在中国并购凶猛的雀巢公司,突然爆出在黑龙江双城垄断奶源、压低奶价等一系列问题。雀巢与当地政府形成利益链,损害当地奶农,说明洋品牌已经在中国一些产业中对民生保障带来潜在的和现实的威胁。

中国有“世界工厂”之称,是名副其实的制造业大国。但同时,中国企业的品牌建设和发展却远远滞后。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市场,“中国制造”产品比比皆是,但品牌绝大多数是人家的,中国国内厂家只是代为加工、仅收取微薄的加工费而已。

更有甚者,一些国际知名的品牌,虽然由中国工厂代工生产,却不在产品上标注生产地,这同样是对消费者知情权的漠视,与那些利用假洋品牌忽悠消费者的做法如出一辙。不过,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中国在许多领域的制造能力已经具备了国际水准,中国企业所缺乏的正是品牌的塑造和营销能力。

洋品牌满天飞也在促使中国企业加快自主品牌建设。国家工信部等七部委今年7月份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快我国工业企业品牌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15年,我国工业企业创新能力和品牌培育能力显著增强,工业企业品牌成长的市场环境明显改善。50%以上大中型工业企业制定并实施品牌战略,品牌产品市场占有率和品牌附加值显著提高。重点培育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自主品牌。

促进自主品牌良性发展,企业应该有内在动力,消费者有外部需求,媒体也负有监督和推动的责任。中国自主品牌的发展,是抗衡洋品牌在中国市场扩张、提高其针对中国消费者服务水平的重要一环。

来源:人民网 编辑:张少虎


新闻热搜
 
商讯
专题
李克强出访朝鲜、韩国
>> 详细

各地新闻
陈贤妹出手相救被碾压的两岁女童小悦悦,一下子成为全国媒体争相报道的焦点。陈贤妹可以被解读为一个很好的道德示范、但却不能是一张孤立的“道德标签”。>> 详细
点击排行
  国土系统官员犯罪为何前“腐”后继
达赖操弄“转世”话题意在“藏独”
 
视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