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年中国通胀压力减缓 CPI控制在4%内有难度
调控物价 政策组合拳力度大
近期,一揽子调控物价的政策措施密集出台,力度前所未有。
粮价稳,百价稳。粮食丰收,为“控通胀”提供最基本的资源保障和信心支撑。当前,我国农业连续八年稳产增产,生猪和蔬菜生产总体稳定,农副产品供应充裕。据农业部统计,去年10月以来我国生猪生产恢复较快,春节后生猪价格将有所下降;随着天气转暖,蔬菜上市量增加,价格也将逐渐下降。随着临时性、节日性因素的消失,价格总水平涨幅将稳步回落。各级政府将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着力构建稳价安民长效机制,继续落实好“米袋子”省长负责制和“菜篮子”市长负责制;进一步推进平价商店建设,促进产供销一体化,降低流通成本;加强民生价格监管,清理规范不合理收费,切实防止价格走势出现反弹,保持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
中国人民银行18日宣布,从2月24日起,下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去年排在政策首位的是“防通胀”,因此曾6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以紧缩银根。如今整体经济状况随全球大环境走入下行通道,“防通胀”给“稳增长”让位,政策重点已然转移,下调存准率以增加流动性、刺激经济亦属自然。只是每次存款准备金率调整,均对CPI有一定影响,此次亦难有例外,通胀压力难免上升。对此,曹和平指出,此番下调存款准备金率的影响大约会在5-6月份时出现,对通胀的因素有较大减缓,预计未来仍会继续下调,对物价反弹的警惕绝不能放松。
曹和平提出,用货币政策控制物价,切记大投放,大收缩,若大量投放的资金没有让项目锁定,就变成了流动性资金,造成物价上涨。要严防输入通货膨胀,由于人民币逾期,造成资本账户的货币性流入,就会成为人民银行之外的货币发行量。此外,要正确看待周期性的物价上涨,大力发展物流产业。不能让季节性的短缺,转变成物价的上涨,进而形成通货膨胀。他建议,尽快进行要素市场改革,让一部分过剩的流动性资金进入资本市场,而不是存在于浅层的商业购买当中,货币走向经济深层当中去,是防止流动性过剩的最好方法。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在2月16日出版的《求是》杂志上发表文章称,要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李克强指出,破解资源环境难题,既要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抑制高耗能高排放行业过快增长,也要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从根本上还要靠体制机制改革。要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理顺煤、电、油、气、水、矿产等资源性产品价格关系,使其更好地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和环境损害成本。如试行居民阶梯电价制度,就是考虑兼顾公平与效率,促进节约与环保,是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的方向。与此同时,对水、天然气等产品的阶梯价格改革方案,也要抓紧研究。对居民基本需求范围内的价格,应合理控制,对非基本需求方面的价格,则应更多采取市场调节的手段。要继续完善煤电价格联动机制。通过采取这些改革举措,保障经济平稳运行,推动节能减排和结构调整。需要注意的是,实施价格改革,不能把经济增长速度打得太满从而使经济关系绷得过紧,这样才能为改革留出空间。
2012年物价走势:实现CPI控制在4%目标有难度
现在,很多省市已经相继出台了2012年的物价控制目标,很多都选择了4%。对此目标,曹和平认为,要实现这个样的目标还是有一些难度的。他分析,物价增长有三个原因:收入性增长,推动物价上涨,这是长期存在的;由于人民币连续升值造成的输入性通货膨胀,这一因素在今年是不可能消除的;目前金融创新不断加快,同一份货币带来的购买和便利性增大。短时间内货币流动性过剩,还是存在的,但这个现象是好事情,只是要控制其带来的负面影响。
曹和平预计,2012年,防止通胀的回旋余地大大的增加了,造成通货膨胀的国际环境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所以今年只要一定程度的控制货币发行量,定向扶持产业发展,同时进行要素和资本市场的改革,让货币流入经济深层当中去,那么物价的控制卓有成效。
来源:中国网 编辑:于姝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