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黎星在加州忘我工作的8天

    7月26日至8月2日,黎星飞赴加州出差。她此行的目的有二:一是采访谋划已久的加州高速铁路项目,并挖掘百年之前中国工人参与建设加州中央太平洋铁路的历史;二是参加8月1日在旧金山开幕的国际翻译家联盟19届世界翻译家大会,专访由中国外文局副局长黄友义带队的中国翻译代表团。

    黎星派驻美国之后,一直密切关注国内外热点话题,非常积极地筹划可以做大稿子、大特写的题目。在她关于美国重大新闻题材的谋局布篇中,美国高速铁路项目,占有非常重要的一席。

    经过一段时间的周密准备和调研,黎星于7月26日自华盛顿飞赴加州首府萨克拉门托。在赶赴机场当天,她争分夺秒,完成了当周的专栏文章。27日上午,按照预定计划,黎星用约一个小时的时间,采访了加州高速铁路管理局的官员瑞吉尔•沃尔,搜集到非常珍贵的关于加州高铁项目研究、计划、具体实施的时间表、以及实施时可能遇到的各种困难等第一手资料。

    当天下午,黎星约访当地《新闻与述评》报的同行,资深记者考思莫•加尔文,请他从记者的角度谈到加州公众对高铁项目的认知、认同程度,以及实施高铁项目面临的挑战。随后,黎星到位于萨克拉门托市中心的加州铁路博物馆仔细了解了加州铁路发展史,并从该博物馆专门辟出的展览区,接触到当年中国工人参与筑造太平洋洲际铁路的血汗史料。

    28日下午,为了协助黎星更好地完成采访任务,美国公司指派旧金山办公室总经理常君抵达萨克拉门托与黎星会合。连续几天舟马劳顿,黎星的脸上稍显疲惫,但她对第二天能到离萨克拉门托北部120多公里外的特拉基小镇实地探访,有机会接触到当年中国工人辛苦作业的遗址而兴奋不已。

    29日清晨7点半,黎星携带相机、手提DV、录音笔、笔记本,背着鼓鼓囊囊的工作背包,与常君驱车踏上探访特拉基小镇的80号公路。山路蜿蜒,植被变换,黎星一直保持着一位优秀新闻工作者的新闻触觉,遇到诸如加州房产甩卖的广告、或者是山火肆虐后的黑色山顶,都会要求停车拍摄新闻储备照片。

    10点半抵达特拉基小镇之后,黎星不顾40度的高温天气,带领常君步行穿越小镇的主要街道,对小镇的历史人文,以及任何与太平洋洲际铁路有关的史迹资料,都兴趣满盈,或者摄像、或者拍照留作资料。

    下午1点,在小镇中心以太平洋铁路一节旧火车末节车厢改制的铁路博物馆,黎星采访了小镇铁路博物馆和小镇历史研究会的资深研究员。历时1个多小时的采访中,因为环境逼仄,室内密不透风。手持DV一边拍摄一边提问的黎星,额头上很快就布满汗珠。但她一直保持着高昂的工作状态,对自己拍摄的视频质量毫不含糊。她外景部分就拍摄了好几次,直到自己百分百满意为止。

    接着,黎星稍事休息,在两位研究员的带领下,驱车盘山公路20余公里,翻山越岭,到塞拉山脉实地考察太平洋铁路当年的一个隧道洞口。尽管采访前已经知晓太平洋铁路的隧道曾经是世界上最长、最多的铁路隧道之一,当黎星亲眼看到当年中国工人用爆破、石匠技术,用血汗和生命打出的该段铁路最重要的长达1600英尺长的隧道时,还是激动万分。她跟随向导,一路提问采访,一路拍摄视频。摸着当年华工在岩石上留下的凿眼,仰望旧时炸药爆破时残留的黑灰,黎星眼里泛着泪花。当她听到其中的一个研究员介绍说当地历史学会上书州政府,几经努力,要求把当年对中国工人的称谓从“中国劳工”的提法改为“中国技师”,甚至“中国专家”,兴奋地情不自禁,说自己特写的题目就叫《华工是‘专家’不是‘劳工’》。

    30日,黎星和常君从萨克拉门托坐火车到奥克兰市,然后从那里驱车回到旧金山,立即投入到采访世界翻译大会的准备工作。30日当晚,黎星与中国外文局副局长、总编辑黄友义带队的部分中国翻译代表团成员会面,详细地了解到中国翻译界的现状,为后来几天的采访搭桥铺路。当天深夜,黎星向国内总社发回其收集的国际专家对美国预算争议对全球的影响的评论。

    31日下午,黎星到国际翻译家联盟19届世界翻译家大会报到并开始采访,拿到了几个国内外从事翻译业务的代表提供的第一手资料。下午,黎星见缝插针,抽空采访了加州最主要的促进高铁项目的非政府组织创始人。

    8月1日翻译大会开幕,黎星于上午8点抵达会场,协助常君和旧金山办公室在大会现场做报纸发行推广。因为她的努力,大会的主办方在开幕式里专门提到《中国日报》,和报纸对翻译大会的报道。下午,她撰写的特写《中国翻译界任重道远》传回北京,该文章8月2日见报,中国外文局副局长、总编辑黄友义称黎星的文章是“目前为止世界范围内关于翻译事业最有分量的报道”。

8月1日夜里12点,应评论部的要求,黎星加班加点,就美国国债争议连夜完成了《稍稍松一口气》的社论,该社论已于8月3日见报。 8月2日上午9点,黎星跟常君和旧金山同事含笑道别,踏上返回华盛顿的归途。在她密密麻麻的工作计划里,列有完成本周专栏,继续联系美国交通部高铁项目的官员,继续采访,同时整理前期采访的素材,争取尽早交付《美国高铁项目是否能成为美国新的经济增长点》深度报道及《华工是‘专家’不是‘劳工’》的特写。她计划里的最后一项,是受邀与到National Press Club访问的中国学生座谈。

来源:中国日报北美版 (记者 常君) 编辑:邓京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