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大联欢活动中的文艺表演
民族大联欢活动中的文艺表演
办一届热烈隆重、特色浓郁、团结和谐的盛会——这是贵州省委书记栗战书代表贵州许下的庄重承诺。在第九届民族运动会即将闭幕之际,贵州用实际行动兑现了承诺。而在其中展示出的热烈的民风,多彩的文化,团结的气氛和向上的发展精神,给观众留下了神秘和惊叹。在民族运动会背后,中国日报记者走进东道主、深入东道主,为你揭秘一个多民族和谐相处、共同繁荣的贵州。
和谐样本
第九届民族运动会前夕,农历七月初七,贵州龙里孔雀寨:青山满目娇翠欲滴,情歌声声婉转悠扬。
这是龙里县羊场镇孔雀寨布依族传统的节日“七月七”。
这原本是布依族的节日,可村寨周围各民族的人都到了,并用对歌、斗牛等形式一道欢庆“七月七”。
“ 寨子里有布依族、苗族和汉族,大家互帮互助,一道创造了今天的美好生活。”当地布依族大爷刘贵林说,这没什么好奇怪的,在当地,不管是哪个民族的节日,各个民族的同胞都会主动积极参与。
再往前推几天,农历六月二十四,是水城县玉舍彝族火把节。
这是一个更大型、更有影响力的少数民族传统节日。
整个水城县的彝族同胞之外,还有从全县各地赶来参加的各个民族同胞。
在民族文化研究专家、中央民族大学刘贵教授眼里,这是一次团结和谐的盛会。
“附近各县的彝族同胞,都要赶到水城县玉舍镇的彝人广场举行各项庆祝活动。附近的汉,苗,布依同胞也纷纷前往参与,人数常达数万之众。”刘贵说,热情的彝胞在广场上准备了咂缶酒,各路来宾饮酒进入广场后,就成了“自家人”,自然的融入了活动和气氛中。
“最为难得的是,来参与的各个民族都是自发的,根本不需要活动方发出邀请。”刘贵感叹,像玉舍彝族火把节这种既能保持民族文化传统,又能让各民族自发参与的活动,在其他省份并不多见。
在贵州,这只是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一个缩影。
以苗族和侗族为主要民族的黔东南自治州,每当举办苗族或者侗族的文化活动时,全省的其他民族同胞也会前往参加。
“不管是别人走进来,还是我们走出去,黔东南都紧紧地和全省各族人民团结在了一起。”黔东南民宗委副调研员杨再良说:“开幕式上贵州团千余人的表演队伍,从服装到银饰再到表演都有黔东南的影子,尤其是银饰,都是出自我们黔东南的能工巧匠之手。”
杨再良说,开幕式的成功,让无数人称赞贵州的变化、贵州的精彩,更对贵州的少数民族文化产生了浓厚兴趣。“这说明,保护和传承好自身民族的文化很重要,但团结其他民族,让各民族的文化和经济共同发展,更为重要。”杨再良说,进一步对外开放的黔东南,不仅仅是将过去自娱自乐的“玩意”拿出来和大众分享,考虑到与现代社会、国际都市的接轨,黔东南也用一种别样的方式进行了一种“混搭”,保护自身文化的同时,促进民族之间的团结,加强对外交流和交往。
其实,贵州各个民族和谐、团结相处,共同发展,历史悠久。
翻开历史,贵州是最早纳入中央版图的民族地区。
《史记•西南夷列传》记载:“西南夷君长以什数,夜郎最大”。秦开五尺道,“诸小国颇置吏焉”,揭开了中央王朝辖及贵州的序幕。
同时,贵州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高度一致。明朝时,贵州最大土司霭翠逝世后,代行权力的妻子奢香夫人,始终同明王朝中央保持一致,成为维护祖国一统、民族团结的典型范例。
而新中国的贵州民族团结,则可以追溯到红军长征时期。
长征过程中,红军与贵州少数民族群众的动人故事不胜枚举,1934年7月,贺龙领导的红三军建立黔东特区。黔东特区革命委员会通过了《关于苗族问题的决议》。1936年初,红二、六军团转战黔西北时,王震亲自组建了苗族独立团。
到了1948年至1949年间,地下党于贵州边境民族地区组建罗盘支队、威宁游击团、松桃苗民游击队等开展武装斗争,配合解放大军迎接贵州的解放。
源远流长的贵州民族团结犹如一部民族团结的史诗,为贵州的民族团结打下了坚实的历史根脉和社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