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经济|社会|热图|专题|节会|人事变动|地方企业|文化 •  旅游|
  各地: 安徽 北京 重庆 大连 福建 广东 广西 海南 黑龙江 河南 湖北 湖南 吉林 江苏 辽宁 四川 山东 上海 陕西 深圳 天津 新疆 云南 浙江
中国在线>西北地区>陕西>人文历史
西安端履门的前世今生
2011-06-29 17:12:50      来源:福客网

打印文章 发送给好友 分享按钮

西安端履门的前世今生 

端履门十字

西安端履门的前世今生

端履门大街

端履门的名字最初很文雅

从钟楼沿东大街向东而行,大约一站路,有一个十字路口,西安人都称这里为“端履门”。虽然以“门”为名,这里确实没有门。从这个十字路口向南直通到柏树林,这条街道就是端履门街,在西安人口中,常省去“街”字,于是,一条街就被成了“门”,让刚来西安的外地人摸不着头脑。

记得十年前,初来古城,坐公交车时听到“端履门”这个地名,便迷惑了很久,明明没有门却叫“门”,而且居然还莫名其妙地跟鞋子(履)搭上了关系,最让人不可思议的是前面还有个“端”,当时的感觉是:“这真是个奇怪的地名。”

后来,常常听到一些流传已久的对“端履门”的解释。在西安生活久了的人,总是以时不时地能说出这座古老城市的典故为荣,他们会告诉那些“没有文化底蕴”的外来者:“端履门”在很久、很久以前是有门的,大臣们每天早上上朝走到这座门外,必须整冠端履,才能进去面见皇上,故此门以“端履”为名。这种说法初听上去也算有些道理,毕竟西安乃十三朝古都,从来不缺皇帝,更不缺“门”。不过,稍有历史素养的老者,还是会说,端履门应该是明代的物事,当然那时大臣们整冠端履去拜见的肯定不是皇帝,而应该是藩王。

如今已无法探源这个“整冠端履”的说法出自何处,不过,考诸史册,“端履门”最初的名字,其实跟鞋子没什么关系,而是很文雅的“端礼门”。

以“仁义礼智”命名四城门

“端履门”这个地名,从明代西安秦王府城的“端礼门”一脉相承而来。明太祖朱元璋建国伊始,分封次子朱樉为秦王,位于西安城内的城中城——秦王府城便破土动工了。

端礼门,是明代西安秦王府城内城的南大门,也是秦王府城的正门,其地位在明秦王府城诸多城门中当属首位。陕师大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史红帅对明清西安城研究多年,他说,明秦王府城的城郭是仿照南京皇城和宫城而建造的,明秦王府城共有内、外两重城垣,内城为“砖城”,外城为“萧墙”,砖墙以砖包夯土为城墙,萧墙则是裸露的夯土墙,端礼门就是秦王府城砖城上的南大门,其外侧,也就是从端礼门再向南,便是秦王府萧墙上的正南门灵星门。明秦王府城呈东西窄,南北长,且南面稍向外凸出的倒“凸”字形,而这个向南凸出的部分,就是内、外城墙的南段的两扇大门,端礼门和灵星门。

史红帅告诉记者,明代的城市建设,尤其是皇城、王城的建设中,处处都能体现出《周礼》的思想和精神,端礼门的命名也是有一番深意的。明西安秦王府城的砖城上,东西南北各开有一门,共有四门,而这四门的名称,均按照朱元璋的统一规定而命名。明初,朱元璋对亲王居住地的宫殿和城门的名称做了详细的规定,其中,对四城门的规定是:南门以“端礼”为名,北门称为“广智”,东门为“体仁”,西门称“遵义”。史红帅说:“四座城门的命名显然是按照‘仁、义、礼、智’的古训而制定的,目的就在于使诸位藩王身居各地府城之中,能够‘睹名思义’,不忘‘藩屏帝室’的重任。”

端礼门作为明秦王府的正门,漂亮又气派。史料载,端礼门上刷着红漆,门板上的铜钉都是金色的,门上建有城门楼,“覆以青色琉璃瓦,饰以青绿点金,廊房饰以青黛。”端礼门外有壕沟、桥梁,门内为秦王府城宫殿区的前广场,其北端还有一座飞檐反宇、施青绿点金彩绘的三间三顶牌坊。坊前左右雄踞着两只高丈许的铜狮。

明秦王府城端礼门旧址,大概在今西安新城广场南残存城垣偏南处,即南新街上。

清代“端履门”代替了“端礼门”

“明代的史籍中,未见到有端履门的称呼,端履门的出现,是在清西安满城建成之后。”史红帅说,“清军入关后,其精锐之旅八旗兵除集中屯驻京师外,另有大约一半兵力相继屯驻在全国各大战略城市和水路要冲,各个区域中心城市纷纷兴建供八旗兵及其家属屯驻的满城。清顺治二年(1645年)正月,清军攻克西安城后,便在明秦王府城所在的东北城区兴建满城。”

据史红帅介绍,刚建成的满城共开有5个城门,满城东以西安大城的长乐门为东门,西南角以钟楼为门,除了这两处门外,满城西城墙上的两座门和南城墙上的一门都是新建的,不过,清朝却将一些明秦王府城城门的名称保存了下来,乾隆年间的地方志记载,当时满城的南门,就依然命名为“端礼门”,但其具体位置与明秦王府城的端礼门相比,已向南移动了很多,不仅在原明代端礼门以南,同时还在秦王府城萧墙南门灵星门以南,大致在今天端履门大街的北口。

虽然乾隆年间的满城南门仍写作“端礼门”,但是清代中后期的方志里,都把这里写作“端履门”。史红帅说,关于“端礼门”改成“端履门”,还没有找到一个明确的说法,有可能是清代满城继承了端礼门这个名称,可又觉得完全因袭明代的称谓不好,于是便根据民间流传的整冠端履的说法,将端礼门改成了“端履门”。同时,“礼”和“履”读音相近,也有可能是转音误读。

端履门位于满城南墙西段,北接满城内八旗校场南门,门外有南北向端履门大街。辛亥革命以后,满城被拆除,端履门也随之消失了,不过,与其相对的端履门大街却将这一名号保存了下来,且一直延用至今。

端履门曾有“劳务市场”

“端履门大街名称的出现,应该是在清代端履门命名之后。”史红帅说。不过,明代秦王府城南门端礼门和灵星门外应该也有一条街道,只是明代的文献中并没有相关记载。到了清代,便明确出现了“端履门大街”的叫法。

清代端履门大街北起满城端履门,南至柏树林街。清末的《西安府图》中显示,当时端履门街西除了东柳巷外,还有三台巷和白家巷,街东有朝贺巷。《明清西安词典》中说,朝贺巷位于明秦王府城萧墙灵星门外东侧,官员常在此等候进谒朝贺,在此整理衣冠,因此得名。朝贺巷在建国后还在,不过经过端履门多次的拓宽和改造,今天,端履门街两旁的小巷则只剩下了东柳巷。

清代,西安城内人口密集、商业发达的是西南、西北城区,临近满城的端履门大街并不算繁华热闹的去处,当属于居民区。端履门临近文庙和府学,清咸宁和长安两县的童试考场“咸长考院”位于端履门街东,不过考院的大门开在东厅门上,解放后成为西安高级中学所在地。

种种迹象表明,清代的端履门一带有许多有钱人家的大院落。清末,日本学者足立喜六在陕西高等学堂任教时,就居住在东柳巷的一座大院子里。足立喜六很喜欢自己所住的院子,称这座院子充满了“中国式趣味”,很幽静,院中还有一口水井,他的对面就住着陕西的大官员。解放后,在这一带还不时能看到一些石狮子和门楼,只不过这些宅院早已易主,成了多户杂居的居民院,有些则成为一些单位的办公地点。柏树林街道办事处的工作人员翟仁武介绍,2003年柏树林街道办事处搬到和平路之前,就一直在东柳巷的一个大宅院里办公。

原西安市地名委员会顾问、地名专家葛慧老先生说,从解放前到解放初期,端履门街上还有“人市”,即相当于现在的劳务市场。由于当时端履门街上有许多价格便宜的小旅店,所以许多来自外地的短工便长期居住在这里,若哪里需要临时工,便来这里找寻。解放后,还有专门的机构开设国营的低价旅馆,专供外地的短工居住。

端履门十字口曾经很热闹

据一些老住户回忆,临近东大街的端履门北口,曾经是一个很热闹的地方。端履门和东大街交会的十字路口非常繁华,十字的东南角是老孙家泡馍馆,西南角是建于1953年的民主剧院,这是由民主人士发起并捐资修建的剧院,东北角是当时人尽皆知的华侨商店,一楼有一个专门供外国人购物的商店,西北角则是戏迷最喜欢的地方——五一剧院,西安市当时的秦腔一团、二团和三团,在这里你方唱罢我登台,好不热闹。

从小在东柳巷长大的60后李金明说,民主剧院的位置,就是现在新华书店所在地,民主剧院很大,建筑风格有点像人民剧院和五四剧院。李金明说:“小时候,我常在民主剧院看戏,那时演的都是样板戏。我印象里,民主剧院演过京剧,放过电影,但从没有演过秦腔。”

曾在柏树林街道办事处工作的陈文泉告诉记者,民主剧院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就拆了,但是那里一直都没有再盖起新楼,后来通过街道办组织,在那片空地上开起了一个饮食城,后来盖起了楼房,近些年新华书店才搬了进去。

据李金明回忆,端履门在改造前,街道非常狭窄,两边都是老房子,商铺也不多,只有端履门与柏树林、东厅门和木头市相接的十字路口还稍微热闹点儿,有食堂、理发馆、旅店、杂货铺、卫生院。

2000年以后,端履门开始逐渐拓宽。现在,在端履门街道的中间,还能看到两排粗壮茂密的槐树,这就是改造之前端履门街的行道树。现在,拓宽改造后的端履门已经成为一条商业街,虽然不及东大街热闹,不过也算繁华。街道两边以广告店铺为主,还有一些婚纱餐饮等。

来源:福客网 编辑:孙迟


新闻热搜
 
商讯
专题
2011西安世界园艺博览会
>> 详细

各地新闻
“十二五”规划今年开局,自规划纲要公布以来,中国决策层紧密谋划部署:胡锦涛等党和国家领导人考察调研足迹遍及20多个省份,政治局亦多次召开会议、举行集体学习研讨。>> 详细
点击排行
  李克强在安徽考察(组图)
九常委上半年考察调研20余省份 部署十二五开局
 
视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