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经济|社会|热图|专题|节会|人事变动|地方企业|文化 •  旅游|
  各地: 安徽 北京 重庆 大连 福建 广东 广西 海南 黑龙江 河南 湖北 湖南 吉林 江苏 辽宁 四川 山东 上海 陕西 深圳 天津 新疆 云南 浙江
中国在线>社会
一篇报道何以感动中国 深受新闻界专家学者热议
2011-04-15 19:05:41      来源:光明日报

打印文章 发送给好友
  分享按钮

抓住“三感”是写好通讯的成功路径

一篇报道何以感动中国 深受新闻界专家学者热议

北京大学新闻系副主任、教授 陆绍阳

光明日报《只为一个永远的约定》通讯及相关报道文字朴素,叙述感人,没有八股文的腔调,不仅具备优秀通讯作品主题明确、材料精当、人物鲜活、角度新颖的特点,而且还从新的角度进行了通讯写作的尝试和探索,特别是文章中突出了三个“感”,使得这篇通讯更加动人:

一是情感。这组报道写出了浓浓的父子情、同学情和乡情。父子情就不必说了。同学情是通过15个腊月的汇款单和一封封朴素无华的信件来体现的,不仅仅给老人以物质上的帮助,更多的是一种精神上的支撑,使失去儿子的两位老人能够有勇气继续生活下去。文章中还写出乡情的淳朴。李维贺老人向乡亲四邻借了不少钱还债,乡亲们不仅没有催着他还钱,而且在李维贺还钱时还少要甚至不要。这种互帮互助、友爱和谐的行为,正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体现。

二是现场感。这组报道突出了身临其境的现场感。无论是李维贺与等在路边的河北农大同学的见面,还是李维贺在儿子病床前的悉心照顾、儿子离世后的凄惶和母亲的试图自杀等等情景的描写,都让人感慨万千。人世间最动人的时刻也就是思念、重逢、在别人困难时伸出的援助的手,最揪心,也最能体现深情厚谊的,无非是生离死别,以及在这特殊时刻表现出来的情怀。作者用细致、饱含深情的笔触,把读者带到了一个个特殊的场景,让读者身临其境感受到那种撕心裂肺的丧子之痛和普通人血液里流淌着的大爱无疆。

三是历史感。这组报道体现了厚重的历史感。这里所写的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两代人长达15年的持续往来,是一个日久见人心的真情故事。15张汇款单,56封信,互助、友爱、诚信、坚强,从中我们看到了中华民族之所以生生不息的道德源泉,这也是这个民族拥有悠久的历史,也注定会有灿烂未来的道德基因。

事情本身的事实性,再加上作者在写作时对“三感”的重视,使得故事的进展不是那么平铺直叙,而是呈现出更丰厚、更真挚、更感人的质地。这组报道通过通讯、评论等形式,通过采访伦理学家、社会学家,解析了事件的来龙去脉,从多侧面多角度展现了美德的力量,使这棵道德之树能够开枝散叶,影响更广大的群体。

国外新闻学理论中非常推崇新闻的发现机制,也就是说发现平凡中的不平凡,擦亮蒙住灰尘的珍珠,让它光华自现。我们传统的通讯作品,作者的视线往往过多地向上看,如果我们更多采用平视的视角,就会发现身边就有很多动人的事,就像这组报道一样,抓住“三感”,这或许是写好通讯作品的又一条路径。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新闻热搜
 
商讯
专题
2011年全国两会
>> 详细

各地新闻
4月15日上午,博鳌亚洲论坛2011年年会在海南博鳌开幕,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开幕式上发表主旨演讲。>> 详细
点击排行
  温家宝:我们要创造条件让人民讲真话
博鳌亚洲论坛2011年年会开幕 胡锦涛发表主旨演讲
 
视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