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针对几十万国民党军队包围陕甘宁边区,毛泽东问在座的将军们:“倘若我们战斗失利,中央往哪里退却?”
顿时,会场沉寂下来。坐在毛泽东对面的晋察冀军区司令员聂荣臻却开了腔:“要是我们打输了的话,就退到晋察冀根据地那儿去,那个地方到处是高山大岭,林深草密,便于打游击;太行山连绵几百里,水草肥美,安得下千军万马,还怕容不了我们中央机关几千人。”
聂荣臻一停口,有人问道:“这个地方具体叫什么?”
“平山嘛,你们没听说过?俗话说,平山不贫,阜平不富。”聂荣臻充满信心。
毛泽东听到“平山”二字,心中怦然一动,在此以前,他已多次听说过平山。抗日战争时期,大名鼎鼎的“平山团”就出自这里。“平山团”后来调到陕北担任延安卫戍任务,又参加了南泥湾垦荒,毛泽东与平山人多有接触。
也许,从那时起,毛泽东就打下了腹稿:一旦情况有变,可以选择平山作为革命大本营。偏巧,1947年国民党军队围困延安时,又出了《白毛女》这么个让人牵肠挂肚的故事。
白毛女的传说出自平山县境内天桂山上的“白毛仙姑洞”。当初,把这个传说编成故事推向延安的作者就是在平山县土生土长的作家杨润身。
这一切都给毛泽东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虽然没有到过平山,但他连西柏坡村的柏树传说都知道。
不过,中央“工委”的选址事关重大,需要从将来指挥全国着眼,光靠一个传说当然不行。可是,让刘少奇没想到的是,“工委”派去打前站的一行人沿着太行山脉寻找了几天,最后选择的也是西柏坡。
作为中共中央“解放全中国的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周恩来语),此后的西柏坡大事频发,与三大战役、土地改革、七届二中全会,乃至新中国成立都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