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食安委:今年将专项整治严打食品非法添加
过年了,吃得安全吗(民生视线·2012民生对话·食品安全篇)
——对话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负责人
-百姓为何对食品安全信心不足——
买全国、卖全国的大流通格局会对食品安全的具体问题产生放大效应;从正规渠道购买食品,总体安全有保障
【镜头】 春节临近,江苏无锡沈丽大妈没答应孩子们在餐馆订年夜饭的建议,她既担心食用油不健康,又担心肉不安全,宁愿辛苦些,也一定要在自己家里亲自烧菜吃。“我家日子过得挺好,平时最费心的就是吃,生怕一不留神吃出病来。现在不管吃什么,我心里都有些犯嘀咕:‘真的假的?’‘有没滥用添加剂?’”
记者:“染色馒头”、“瘦肉精”、“地沟油”等2011年查处的几起食品安全重大案件在受到公众认可的同时,也让老百姓对食品的安全感受到影响。甚至在过年大量采购食品的时候,也伴随着强烈的担忧情绪。您认为影响百姓食品安全信心的原因是什么?
食安办负责人: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大家感到问题多发频发。随着治理整顿力度的加大,大量违法问题受到查处、暴露在社会公众面前。从监管执法情况来看,一是食品安全违法违规案件总量较大,去年查处食品非法添加案件共2万多起。二是有的知名品牌、大型企业的产品也被查出存在质量安全问题,加重了老百姓的不信任感。三是一些恶性、严重的食品安全违法犯罪案件被破获,如“地沟油”,对消费者产生强烈的心理冲击。
记者:如何看待公众这种消费心理?
负责人:要从积极的角度看待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高度关注。问题的发现查处必定会带来消费者的质疑、批评,但只有最大程度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逐步使问题由多发到遏制,这是食品安全形势好转的必经阶段。事实上,消费者趋安避害的市场机制对违法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构成很大压力,这是一个良性的机制。
当然,由于食品安全的话题高度敏感,具体食品安全问题的经常发现,对食品安全总体形势的严峻性会产生放大效应。我们梳理分析了去年舆论关注的30余起热点事件,确实存在这方面问题。买全国、卖全国的大流通格局是农产品和食品行业的一大特点。因为某地、某种产品出了问题,而联想到自己买到的食品和其他的食品是不是也有问题,这种想法很正常。
当前,要使每天消费大约40亿斤难以计数种类的食品不出问题,的确很难。但从近两年的执法抽检、风险监测等情况来看,不合格食品的比例在有限的幅度内,且总体呈下降趋势。当然,我们的奋斗目标是百分之百合格。
目前,在执法检查中发现的食品安全问题,也包括媒体曝光的问题,绝大多数是在“黑作坊”、无证无照窝点存在的违法行为。随着监管力度的加大,从正规渠道购买食品或者到合法餐饮单位就餐,总体上是有食品安全保障的。
记者:您的意思是,我们既要看到食品安全问题的严峻性,也要防止以偏概全。那么,应该怎样客观、全面地看待当前的食品安全形势?
负责人:我认为,应从三方面把握。
第一,集中治理整顿和日常监管取得很大成效,但深层次问题尚未根本解决。从生产方面看,食用农产品的种植养殖,以一家一户小规模分散经营为主;食品生产经营单位总体数量很大,市场准入门槛较低,中小企业占到80%左右,小、散、乱问题突出;相当一部分食品生产经营单位缺乏必要的设备设施和规范的管理,缺少生产经营合格食品的条件。从消费方面看,低收入群众的消费水平低,部分消费者安全消费意识和能力不强,容易成为不合格食品的受害者。这些食品生产经营和消费方面的问题,将是长期影响我国食品安全的深层次因素。
第二,传统的食品安全问题尚未杜绝,新的食品安全风险又不断出现。产地环境污染、微生物化学危害因素等隐患增加,食品安全领域的违法手段正花样翻新,甚至一些高科技手段被用以制售假冒伪劣食品,给食品安全标准、检测带来很大挑战。同时,人们对食品安全更加关注,燃点越来越低,而信息透明度空前提高,社会和舆论对食品安全的关注从一般违法问题逐步延伸至一些政策性、专业性、技术性领域,使食品安全监管愈加复杂。
第三,监管能力不适应实际需要的问题仍十分突出。总之,要看到我国食品安全基础依然薄弱,当前和今后相当一段时期内将是食品安全监管攻坚克难的关键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