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发展的最终目标,就是要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因此文化体制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青岛一系列重点文化惠民工程的大力推进,在全面实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节假日带着孩子逛博物馆的市民多了,周末在五四广场上等候看演出的固定观众群扩大了,新市民流动书屋里借阅人驻足的时间长了……多年来,青岛以“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公益文化活动”和“公共文化服务机制”为支点,不断加大财政投入和建设力度,铺就一张愈来愈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让越来越多的市民共享到了文化发展成果。
公共文化设施全面铺开
【出场人物:市博物馆讲解员王英群】
我在市博物馆工作八年了,对于博物馆免费开放前后的变化体会十分深刻。2008年7月18日,博物馆经过一番内部改造和试运行之后,正式向社会免费开放。这之后,急剧增长的参观量和强烈的反响超出了我们的预期,尤其是很多夏令营、校外活动,都把博物馆安排成参观的“必经站”。以前博物馆里冷冷清清,现在博物馆每天的客流量大约1000人次,比免费开放之前增加了大约150%。
每天清晨9点刚刚开门,市博物馆开放教育部副主任、一线讲解员王英群已经早早地等候在了大厅里,笑盈盈地迎接八方来客。她告诉记者,免费开放之后的博物馆更加注重展览的质量,《青岛史话》等常规展以及不定期举办的各种专题展,丰富了博物馆的内涵,吸引了大量游客。王英群发现,如今参观的游客呈现出两个明显的变化:一是原先偶尔光顾的市民渐渐变成了举家定期游览,“很多一家三口几乎每个周末都来,家长带着孩子在‘奇趣互动空间’做做年画,动动手,学学知识。还有一个变化,就是前些年以外国人为主的散客,现在已经变成以国内游客为主,寓教于游的形式正慢慢被人们所接受。”
像市博物馆这样的公共文化设施几乎遍布全市。近年来,青岛由政府投资30多亿元,引导社会力量投资20多亿元,先后建设了青岛大剧院、青岛音乐厅、奥帆博物馆、青啤博物馆、万达影城、青岛海底世界、极地海洋世界等一批重点文化设施。同时,包括市博物馆在内的国家级博物馆数量达到7处,市图书馆和10个区市公共图书馆被文化部评为国家一级馆,数量均居全国同类城市前列。 2005年至2008年,全市共投资4.64亿元,改扩建了全部167处街道社区文化中心、84处镇综合文化站和3600处村文化活动室,提前实现了中央提出的“县县有两馆、镇镇有文化站、村村有文化活动室”的目标,全市13处文化馆全部进入国家一级馆行列。重点文化设施与基层文化设施,形成了覆盖市、区(市)、街道(镇)、社区(村)的四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最重要的是,目前全市43处公共博物馆(纪念馆)、公共图书馆和群众艺术(文化)馆,全部免费向公众开放。
公益文化演出如火如荼
【出场人物:市民郭女士】
只要不下大雨,五四广场每个周末的演出我都会去看。因为这个活动的群众参与性强,有时候我妹妹就跟着她所在街道的队伍在台上跳舞。看着他们表演,给他们喝彩,我觉得好像自己也成为其中一分子。所以有时候碰上天不太好,我都得提前给群艺馆打个电话问问到底还演不演了,不然心里老觉得有个事儿。
周周有演出、月月有活动、季季有高潮,全年1000多场群众性文化演出活动,勾勒出了一幅岛城无处不飞歌的盛世欢景。
上个周末,记者在五四广场《“欢乐青岛”广场周周演》的现场,又见到了坐着轮椅来看演出的郭女士。这位四十多岁的中年女子,曾经也是一名文艺女青年,一次突如其来的车祸造成了她的高位截瘫,从此断了那个在舞台上翩飞的梦想。但是,她是“欢乐青岛”的忠实粉丝,风雨无阻地守候在这个群众舞台前。而像郭女士一样成为公益文化活动固定观众的人不在少数。每每五四广场有演出,记者总会看到一名来自李沧区的小伙子热情地帮着工作人员发放节目单。据了解,青岛的五四广场、音乐广场等7处文化广场以及“欢乐青岛大舞台”等6项活动,都荣获全国特色文化广场和全国特色文化活动称号。
除此之外,青岛先后成功举办了中国国际小提琴比赛、全国青少年小提琴比赛、全国小提琴演奏比赛、国际音乐大师班、电影表演学会奖(金凤凰奖)、第十届中国国际儿童电影节颁奖系列活动等重要文化活动,推出了长篇小说《藏獒》、音乐儿童剧《二小放牛郎》、电影《寻找微尘》、歌曲《可可西里》等20件荣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的优秀作品,彰显了这座城市的文化魅力,也为人民群众提供了不同层次和水平的文化大餐。
公共文化服务惠及百姓
【出场人物:新市民小傅】
我来青岛打工很多年了,现在主要在海水浴场周边给海底世界等景点揽客。遇到阴雨天客源少的时候,我最喜欢躲到新市民书屋里读读书、看看报。那里的书刊、杂志种类挺多,总能找到我爱看的。看的书多了,懂的事儿也就多了,慢慢地我觉得自己有了改变,精神生活感觉丰富多了。
位于延安一路上新市民之家里的 “新市民书屋”,算得上是青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便民、惠民的一个缩影,许多新市民在这间书屋的影响下,人生观、价值观都有了潜移默化的改变。据书屋的负责人陈明钰介绍,书屋里有社会各界捐赠的图书3000多册,其中书刊、杂志涉及法律、劳动保障、健康、政策指引等75个门类之多,还有《中国青年报》等五个类别的报纸,从成立至今已经为4000多人次的新市民提供了借阅服务。“我们每两个月还有500册图书与其他的新市民书屋进行交流,尽量更大限度地满足他们的阅读需求。 ”陈明钰告诉记者,有的人在这里借了书之后,还把自己原有的书也捐了出来,书屋真正地成为了新市民们的精神家园。
据了解,在完善公共文化服务机制上,青岛推出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与数字电视、农村党员远程教育、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公益文化阵地、政务网“五连线”模式,形成了文化资源共享、互动开放的良好态势;同时加快实施了以农家书屋、社区书屋、新市民流动书屋和实用图书出版为主要内容的益民图书工程。 2008年、2009年,市、区两级财政投资1800多万元,为市内四区449处街道和社区图书室配送图书杂志60余万册,每年为农村投资新建农家书屋1000个,目前全市已累计建成“农家书屋”3400余家,基本形成建设、使用、管理、更新等一整套长效机制,书香四溢的新农村精神文化风貌日新月异。市财政还每年投入放映专项资金753万元,大力实施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去年一年为全市5494个村放映电影58181场,基本实现了国家广电总局“每村每月放映一场公益电影”的目标。
来源:人民网 编辑:邓京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