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试点心脏死亡器官捐献 告别“欲捐无门”

2012-04-25 13:29:53 来源:春城晚报
打印文章   发送给我好友

近日,家住昆明幸福家园小区的66岁大爷黄开金等4位老人找到记者,表示他们想捐献器官,“我们的日子已经不多了,希望将遗体捐献给社会,让我们的器官延续别人的生命……人死后还能做善事,是一件非常快乐的事情。”然而,他们找了几家医院却始终“欲捐无门”,这让4位老人有些恼火。现在事情有了转机,据晚报记者了解,云南省已成为我国人体器官捐献试点的省份之一,省红十字会是人体器官捐献试点的主要组织领导机构。昨日,云南省还在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以下简称昆医附一院)启动了“心脏死亡人体器官捐献”试点工作,今后,想捐献器官的市民将不再“欲捐无门”。

为什么要捐?

捐献目的

捐献器官能挽救他人

作为20世纪医学领域取得的重大进展之一,人体器官移植技术给许多器官衰竭患者带来治愈的希望,挽救了成千上万患者的生命。而这些用以移植的人体器官,有不少是来源于爱心人士的捐献。

近日,记者就在昆明某医院看到了感人的一幕,躺在病床上,脑瘤晚期的9岁小女孩郑依娜拉着妈妈的手,动情地说道:“妈妈,我真想治好病,好好地活下去,可要是我不在了,你别难过,我愿意把角膜捐献给别人,我还可以看到你们。”作为监护人,她的妈妈吴会含着眼泪,按照小娜的意愿,在“自愿捐赠角膜同意书”上签了字,用女儿的角膜帮助了两名眼盲患者重见光明。吴会说,小娜是想捐献自己的角膜去帮助别人。想到今后看到接受小娜角膜的人,就像看到女儿的生命在延续……

这样的感人故事时常发生在我们身边,这些爱心人士的爱心义举,演绎一个个令人动容的故事:使有限的生命拥有无限的意义。

尴尬现状

来源不足 却常常“欲捐无门”

然而即使时常有爱心人士捐赠器官,同需要器官移植治疗的患者数相比,依然远远不能满足临床治疗需要。昆医附一院院长陈明清表示,人体器官来源不足是长期以来严重影响人体器官移植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之一。

据介绍, 我国每年约有150万人因器官功能衰竭需要器官移植,但每年仅1万人左右能够得到移植治疗。器官需求数量与供给数量的比例是150:1。

对于人体器官来源如此缺乏的原因,陈明清认为,这一方面是我国没有形成良好的器官捐献社会氛围,另一方面则是我国尚缺乏相应的法律法规,明确规定公民捐献器官的方式和途径,致使一些有捐献意愿的公民不了解应该如何实现这一愿望。在网络上的一个非官方调查显示,超过70%的有捐献器官意图的人,就是因为没有合适的捐献途径而最终放弃捐献器官。

怎么才能捐?

找谁办理

省红十字会全程负责

那么想捐赠器官,到底该去找哪个部门办手续呢?

记者了解到,第一步是向省红十字会提交自愿捐献的申请。作为云南省人体器官捐献试点的主要组织领导机构,省红十字会将设立省级人体器官捐献办公室,负责全省的器官捐献宣传、动员;负责招募并管理辖区内人体器官捐献志愿者队伍和人体器官捐献协调员队伍;负责对辖区内从事人体器官移植的相关人员开展红十字运动基本知识、人文关怀、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培训;负责登记捐献者信息,对器官捐献进行见证;负责接收政府拨款与社会捐赠,建立并管理省级人体器官捐献基金等。

最新动态

昆医附一院启动试点工作

作为云南省唯一有资质可以同时开展肝、肾移植的医院,昨日,昆医附一院正式启动“心脏死亡人体器官捐献”试点工作。

据陈明清介绍,“心脏死亡人体器官捐献”是指这两种情况:一是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公民通过书面自愿申请器官捐献登记,并且没有撤销该登记,待其身故后进行的器官捐献;二是公民生前未表示不同意捐献其人体器官,待其身故后,其配偶、成年子女、父母以书面形式共同表示同意的器官捐献。

为此,昆医附一院成立捐献办公室,由急救中心、ICU、神经内科、神经外科等主管医师发现潜在捐献者,报告捐献办公室,并组织专家进行评估判定,征求家属意见,展开劝捐、供者管理、器官获取和捐献者遗体处理等一系列工作。(王劲松)

来源:春城晚报 编辑:宁波

编辑:宁波 标签:

精彩热图

12岁幼童成中国最小黑客

沈阳一架小型飞机失事 已致一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