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金平:学生辍学早婚现象调查
秀秀(图左)谈到自己的结婚对象,表示“很满意”。她怀中抱的是“丈夫”的哥哥家的孩子■ 都市时报记者 王宗林
减少早婚,政府花了大力气
签订目标责任书、设定奖励与罚则、动员家长、补助贫困生、领导与学校挂钩……当地为减少早婚可谓费尽心思。
当天的家长会,现场来了600多名学生家长。一名姓张的家长称,她已经为读初三的女儿定了亲,因为“女孩子总是要嫁人的,读那么多的书也没有用”。不过,“因为政府强调要读完九年,等她毕业了,就给她办婚礼。”
谈到这个问题时,者米中学教了10多年书的赵永华校长无奈地摇头:“国内经济发达的地方都在搞普及高中教育,而边远的者米乡,普及九年义务教育都很难。”他认为,家长观念的转变确实非常重要。
早婚,在当地的确不算什么新鲜事。者米乡的张副乡长介绍,越是落后的山区,早婚的现象就越严重。
在者米乡河边寨村,村委会所在的三棵树村民小组,村领导随便数了一下:光是这个村民小组,就有4名学生最近几年辍学回家结婚,然后出去打工了。
三棵树村民小组的杨芬,16岁就辍学回家结婚;今年18岁的她,孩子都8个月大了。在者米乡兴发岭村,26岁的白玉花大儿子已经9岁,她说,自己15岁就举行结婚仪式了,证都是后面才补办的;今年25岁的李艳,已是两个孩子的妈,大的孩子都6岁多了。
“早栽树,早乘凉”在当地深入人心。者米乡边防派出所教导员吴庆林说,他来到这里之后,发现这里早婚现象非常严重,“孩子都生了几个了,夫妻两人的结婚证都还没办。孩子没有出生证明,有的连年龄都不准确。”目前,派出所正努力通过各方面宣传,想方设法减少早婚现象。
“加强孩子的教育,需要通过多年的努力,才能杜绝早婚现象。”金平县教育督导室主任陈章伏说,这么多年来,为了让当地的孩子完整接受九年义务教育,杜绝早婚、早恋,金平县下了很大的功夫。政府、乡镇、学校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对没有读完初中,家长就为孩子办酒结婚的,要给予经济处罚。
有罚,就要有奖励。为了不让孩子辍学回家,每学期开学时,当地各级政府都要入村进行动员。金平县财政每年拿出60万元奖励优秀学生,对于贫困学生,在“两免一补”的基础上,对于寄宿生,每人每月还补助30斤大米;同时,每个乡镇领导还要挂钩一所学校。
“结婚要趁早,慢了找不到”
粗通文墨就辍学并结婚成家,在当地人看来,实在不值得大惊小怪。“剩男剩女”们若不早婚,只能外出打工。
道理讲得够多,但乡村的现实远比道理复杂。
与阿艳同村的秀秀在今年9月正式搬到刁家去之前,和80多岁的奶奶相依为命,祖孙俩挤在一间石棉瓦房里。在奶奶王秀英印象中,这个孙女很苦命,“她3岁那年,妈跑了;8岁那年,爹又生病死了。”
秀秀的记忆跟奶奶不同。她说,是爸爸去世之后,妈妈才不辞而别的。妈妈走了之后,还回家看过她两次。
奶奶说,秀秀如果不辍学的话,今年应该小学毕业了,“小学毕业的时候,她应该是14岁”。但在年龄的问题上,秀秀与奶奶再次出了分歧。“我今年13岁”,不过,她口气一变:“说14岁也可以。”
者米乡的王乡长在长期的基层工作中发现,村民们对自己的准确年龄通常印象模糊。“他们经常会说,‘某某应该是在村子那条公路修通那年生的’、‘某某是种橡胶树那年生的’。”
当地的村民不常用公历或农历来标记时间节点,他们常用村子里出现的事情或某个实物,作为记忆时间的参照物。这种粗糙且原始的方法带来了很多问题。“他们在填报户口的时候,经常是一通昏报,所以有的孩子户口本上显示年龄是七八岁,但真实年龄已经到了十七八岁。这么大的孩子,他可能就不好意思跟小学生在一个教室读书了,这也是辍学的原因之一。”
秀秀和刁依听是晚饭后散步时,在马路上相见、相识、相恋的。而刁成军见儿子刁依听谈了个小女友,也是乐见其成。
粗通文墨就辍学并结婚成家,在当地人看来,实在不值得大惊小怪。无论在茨通坝村还是在小翁邦村,一个孩子十五六岁就结婚“很正常”,如果过了20岁还没有结婚,就要算当地意义上的剩男剩女了。“剩”下的人要在当地找结婚对象会比较困难,他们唯一的选择是外出打工,引进“外援”。
“所以结婚要趁早,动作慢了就真的找不到了。”已经当上了爷爷的刁成军侃侃而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