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1468个村(组)开展强基惠农“合作股份”工作
打开思路
用积极的态度创新改革
发展的步伐迈得越快,需要完善和弥补的空白越多,“空壳村”问题就是其一。
城乡二元经济发展结构中,我国农村发展水平与城市有着较大的差距,农村本身的发展也存在着严重的不均衡,不少地区农村集体经济开始萎缩以至成为空壳,不仅严重影响我国农村的经济发展,还可能会影响农村社会稳定,进而影响农村基层组织的稳定。
在云南,村集体年收入1万元以下的空壳村比例占到55%,部分地区甚至超过了60%。
一些空壳村村集体几乎没有什么固定资产和公共积累,集体收入极其低下,或者无经济收入,基础设施年久失修,基层党组织威信低,村民道德意识退化,农村经济整体发展缓慢。造成集体经济“空壳村”的原因有客观的也有主观的。但要让乡村转型发展,不少相关部门都想过,实施过许多措施,但由于集体没有资源可进行项目开发、没有项目启动资金、没有良好的现代化企业管理制度、没有管理人才等原因,很多想法都无法实施。
要让“空壳村”充实起来,就必须让“空壳村”拥有自主造血功能。
去年底,省委组织部认真总结武定县插甸镇先期试点的经验,联合省财政厅等8个部门联合下文,决定从2014年起,省、州市、县(市、区)各级组织、发改、财政、农业、林业、水利、工商、扶贫等部门分别选择1个村委会开展试点,优先在本单位的扶贫挂钩点、干部直接联系服务群众挂钩联系点以及涉及扶贫开发整乡推进项目的村委会开展。
《指导意见》明确了股份来源、入股对象、合作形式、运行机制,找到了解决村集体经济薄弱的有效途径。
得道多助,多赢的好举措也会获得更多的支持。合作股份的推进已经在全省形成了共识:昭通、玉溪、红河、文山、普洱、西双版纳、大理、德宏成立了以州市委组织部牵头的领导机构;玉溪、红河、怒江、临沧及其县区制定了实施方案;红河州共协调786万元作为“股本”投入到46个村展开“合作股份”,大理州12县市把每年安排支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100万元作为专项财政资金,龙陵县、腾冲县从县级财政投入150万成立“红色基金”;武定县今年4月起在全县11个乡镇和插甸乡12个村开展工作,并将“合作股份”与“红色信贷”、“红色农场”结合起来一并探索……
截至9月底,全省开展“合作股份”工作的1468个村(组)启动项目1600多个,省州县3级共有1200多个单位参与进来,以资金项目入股的800多个,以土地、林地、基础设施等资产资源入股的500多个,其他混合方式的300多个;与农民专业合作社合作的占70%,与企业(能人)合作的占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