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民族工艺面前的五道门槛

2014-10-31 16:44:00 来源:昆明日报
打印文章   发送给我好友

云南民族工艺面前的五道门槛

年轻的乌铜走银的传承人正在现场示范这门神秘的手艺。

我国文化产业在经过多年的探索性发展后,已经进入一个历史性的拐点,当前,我国从物质消费进入文化消费并重期,对文化产品的需求巨大。举国上下的文化产业正进入一个高速增长周期的入口,正走向一条康庄大道。

此前,尽管席卷全球的金融“寒流”在大面积扩散,但闪耀着民族特色光芒的云南文化产业却如山茶花一般,开遍了整个云岭大地,焕发着勃勃生机。其中,把民族文化、历史文化资源转变为发展优势、资本优势和品牌优势,打造了一批特色文化品牌,成为令人关注的“云南现象”。

但眼下,消费升级中对文化娱乐的要求也水涨船高,原有的文化产业发展格局已经捉襟见肘,明显滞后于整体经济和社会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云南省文化产品科技含量不高、产品面临老化的问题十分明显。”省政府参事、云南省民营企业家协会执行会长花泽飞直言,“当前以《丽水金沙》为代表的演艺产业仍然是云南省文化产业的拳头产品,云南省比较知名的16场演出都是10年以上的产品,市场已经失去了新鲜感和吸引力。”

当“云南现象”渐渐冷却过后,云南文化产业的发展将何去何从呢?民族民间工艺品的设计、生产、营销在云南文化产业发展中具有重要而独特的地位,我们不妨问道云南省民族民间工艺品产业,见微以知著。

市场竞争与文化传承的背离

“现在,市场上单纯以价格为主要竞争手段的方式,给家乡的扎染技艺和生存环境带来的巨大破坏,这也深深刺痛我的内心。”这是迫使张翰敏做出决定回家创办蓝白里文化交流工作室的最后一根稻草。

位于大理古城北23公里,被誉为“白族扎染之乡”的周城,土生土长的周城白族金花张翰敏今年创办了一家名为“蓝白里”的文化交流工作室,她希望借此引入现代的经营和市场营销方式,多角度促进周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能进一步保护当地的文化遗产。

“目前,主要的工作就是挖掘和提升周城扎染背后的文化意义及价值,让扎染重回到对人、对环境友好的原初价值。”张翰敏说。而在四年前,当她将家乡布艺搬上网店时,她的想法还不是这样。

“随着网店的不断发展,我渐渐意识到以往只从产品的外观价值来做消费选择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今后将是追求了解产品故事与内涵的时代。”张翰敏侃侃而谈,“而产品的故事和内涵来源于产品背后的文化。”

“现在,市场上单纯以价格为主要竞争手段的方式,给家乡的扎染技艺和生存环境带来的巨大破坏,这也深深刺痛我的内心。”这是迫使张翰敏做出决定回家创办蓝白里文化交流工作室的最后一根稻草。

从北京回到老家周城,白族金花张翰敏完成了自己的一次“落叶归根”,更让自己致力于挖掘的白族扎染艺术回家扎了根。她也渐渐认识到,只有在有文化土壤的地方扎根,才能吸取其茁壮成长的养分,给予它发展壮大最适宜的环境。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精彩热图

解放军军犬实战化课目演训 “无言战友”秀绝技

长沙:国内首例白鲸产子 新生第一天鲸宝宝努力觅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