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发展的十年
中国日报网消息:对于互联网而言,千禧年的开端多少有点不吉利。在2000年,互联网给人们带来的不是兴奋,而是沮丧。然而,2000年的挫败并非互联网终结的信号,对一个杂乱无章的行业而言,这正是一次必不可少的“洗牌”。在这次洗牌中,那些虽有伟大创意,却无长远商务计划的网站纷纷走入历史。而在前人失败的基础上肩膀,一批新的网站兴起,与前辈相比,这批网站更加机敏。
互联网在过去十年间的迅猛发展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生活、工作及交流的方式。11月,佩尤研究中心的一份研究显示,人们对互联网的使用发生了惊人的变化:
-2000年:46%成年人使用网络
-2009年:77%-79%的成年人使用网络
-2000年:5%家庭用上了宽带
-2009年:63%家庭用上了宽带
-2000年:0%的人使用无线网络
-2009:54%-56%的人使用无线网络
而且,网络给人们带来种种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坏事:利用网络联系的越多,人们之间就越疏离,生活在“现实世界”的时间就越少。谁也说不清互联网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到底有多大,但基本上可以这样讲,它改变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现在,有必要回顾一下过去十年来互联网对人类产生的影响了。
1.生活方式
Amazon和eBay等电子商务巨头实现了网上购物,让人感觉自己进入了一个虚拟商场,书籍、衣物、高尔夫球棍、电视机、照相机、古董等所有商品一应俱全,只是这里不使用现金。你有出售房屋的意向?忘记中介吧,你可以上网自己就把它卖掉。你想穿上时髦的服装出席重要场合?只需要从网上租一件就可以了。的确,在商场试穿各种各样的鞋子是件很好玩的事情,但如果鞋子能够自己飞到你家门前岂不是更加好玩。网上购物是可以免付运费的。
据eBay称,该网站2008年销售额达到600亿美元,即每秒成交额2000美元。佩尤研究中心最近一份调查显示,在过去的四年里,曾利用网上分类广告网站的成年人的数量已经增加了一倍。
然而,在网上分类广告网站广告业务激增的同时,报纸广告业务量却在大幅度下滑。报纸行业因广告业务分流至互联网而遭到重创,当前的经济衰退则加剧了这一情况。
据美国报业协会称,2008年报业广告收入下降了29.7%。《大西洋月刊》专栏作家梅根·麦克卡德尔用简洁而有力的语言说明了这样一个事实:网络吃掉了报纸。
不过,就算互联网再强,也不可能吃掉实体店,“黑色星期五”购物狂潮就能够证实这一点。不容否认,有时候方便快捷的“点击购买”,也不如通宵达旦逛逛街买一个价值179.99美元的笔记本电脑让人愉悦。
2.交流方式
毫无疑问,电子邮件是交流方式的变革:它打破了人际间的壁垒,使人们可以随时随地联系彼此。不过,网络不严谨、非正式的交流特征也会社会规范产生了不良影响,几乎创造了一种许多人至今人困惑的全新“语言”。
电子邮件、短信、博客、微博等已经取代了“过时的交流模式。现在,一些“礼貌小姐(Miss Manners)”正在积极采取行动,向人们介绍(当然是通过网络)提出适当的电子邮件规范的意见。
曾任Evite网站编辑部主任的伊娃在接受采访时说:“人们长期使用Evite等社交策划网站组织婚礼、告别单身派对或排练晚会等活动,在线策划婚礼的情况也变得越来越多。”
伊娃说,甚至就连对待死亡的标准也不再严肃:“我发现,有人去世后,人们在公共论坛表示哀悼的情况也越来越普遍。虽然一些人可能会觉得分享心情令人感到些许安慰,但在网上谈论这种事情,而不是坐下来亲手写下哀悼的句子,多少还是显得有些没有人情味儿。”
最近风行的社交媒体网站使电子邮件都看起来有些过落伍了。据市场研究公司ComScore称,在过去的一年中, 微博网站的访问量激增了700%。今年3月,YouTube宣称,其观众首次突破1亿大关。AC尼尔森报告日前发布的一份最新报告则显示,今年8月,人们将17%网上冲浪时间用在社交网站及博客网站之上,而去年这一数字才是6%。
或许你会认为这些都是年青人的事情,但最近有调查显示,Facebook与My Space网站中存在大量年逾花甲的用户。今年春天,美国科技博客网站Inside Facebook报道称,“Facebook网站中增长速度最快的仍是55岁以上的女性用户。”微博也越来越受老年人的欢迎,ComScore最近的一份调查发现,微博用户一般都在25至54岁。
难道这就是日后人们相互交流的方式?如何才能够摆脱网络?“自由”将为你提供这种服务:这个程序由研究生弗雷德-斯图兹曼开发,能够帮你把网络封锁8个小时。
斯图兹曼在接受《纽约时报》的采访时称:“我们正在走近一个永远无法从阴云中逃脱的时代。我发现,回击的唯一办法就是自动自发的拒绝网络”。
3.负面作用
在互联网的时代,奇迹与噩梦相伴相生:身份被盗、骚扰、诽谤、欺诈等仅仅是冰山一角。不过,由于多数人都是在家上网,环境比较舒适,以至于大家产生错觉,认为在网上的行为是私人的,也是安全的。
1995年,一部离奇的科幻电影《网络惊魂》被搬上荧屏,片中经典台词透露出了丝丝不祥的预感:女主人公的驾照 、信用卡、银行账户都被删除。在这部影片中,美国影星桑德拉-布洛克出演一名软件工程师,她的身份被一伙穷凶极恶的不法分子盗用。如今,身份盗窃已经是个非常现实的问题,催生出了一个以非法监控个人信用记录和身份为基础的完整地下行业。
甚至还有更多的迹象证明,互联网是敌对国家间的新战场:2009年4月,《华尔街日报》报道称,美国的电力网络曾受到“来自俄罗斯以及其他国家间谍的入侵”。7月,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报道称,朝鲜向韩国及美国发起了大规模网络进攻,白宫、五角大楼及其它“高级别机构”遭到攻击。
2008年,俄罗斯与格鲁吉亚之间的战争也蔓延到了网络:格鲁吉亚指控俄罗斯在对格开战的同时,还向其政府网站发起了一系列网络进攻。安全专家警告称,“网络战”时代已经降临,由于互联网具有匿名的特点,所以想要确定罪犯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4.诽谤VS言论自由
便利的互联网让每个人可以在网上发言,与成千上万人一起分享心情。而在这种近似美国“狂野西部”时代的氛围中,法律需要奋起直追才能跟得上科技发展的脚步。
十年前,在背地里讲老板坏话只能算的上是“发泄”;现在在微博网站上毁谤你的老板就有可能让你面临被起诉的境地。今年8月,一位匿名博主在自己的博文中写下了《纽约城里的荡妇们》一文,博主在文中将《时尚》杂志封面模特丽斯卢拉-科恩称为“荡妇”。为此,一名美国法官要求谷歌网站提供该匿名博主的真实身份信息。
网上谩骂暂且不论,网络上的人身攻击有时候会升级为现实威胁。研究显示,女性日益成为网上性骚扰的对象,最初是在上世纪九十年代的聊天室里,现在是在博客空间里。2007年曾发生过一件曾登上世界各国报纸头版头条的事件:美国著名博客、Java技术专家凯西-西拉在博客中遭遇匿名“死亡威胁”,在数周的时间里她不得不暂时关闭博文,并取消公开露面。
对于青少年和儿童来说,互联网甚至可以说是一块危险的领域。虽然“Facebook”和“MySpace”等网站设有年龄限制,但网站毕竟无从考证用户的信息真实与否。据CNN报道称,有研究表明38%的青少年儿童在线注册过信息,而相关专家也在“多大才能上网”的问题上争执不休。
多起引人注目的事件表明,即使是青少年,也要为在网络上的所作所为付出法律代价。目前,英美年轻一代正在流行“Sexting”(性短信)”。虽然这种互发艳照和荤段子是很一种很普遍的现象,但它却使美国佛罗里达州一名青少年因此被作为性侵犯者被记录在案。
法律是否能跟上快速发展的互联网?目前来看还有待观察。乔治-华盛顿大学法律教授杰弗里-罗斯在接受CNN采访时说:“法律只擅长处理那些极端、恶劣的案件。在面对面接触的过程中,对个人行为进行约束的往往是良好的举止、社会规范和礼节,而这是法律所不能替代的。
5.现在该怎么办?
2000年,微软的创始者比尔-盖茨分享了他对未来互联网影响的看法:“如同电话、电力、汽车和飞机塑造了20世纪一样,互联网也将塑造21世纪的最初岁月,它将对我们工作和生活的方式产生深远、积极的影响。”
最近,佩尤研究中心对互联网可能会在2020年扮演什么样的角色进行了调查。两个主要调查结果显示互联网的前景不容乐观:
-个人及组织的透明度将会提高,但这并不一定能够促进个人诚信、社会宽容度的提高。
-私人时间与工作时间、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的界限将进一步模糊,而这最终会对人们基本的社交关系生产影响。
虽然互联网的能力越来越强大,但仍有一些东西是无法下载的,例如真实的生活、你自己的个人经历等。科技让世界变得越来越小,但人们始终都要记得,键盘、服务器和显示器不是整个世界,世界在电脑之外的地方。(编译 周翔)
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