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中的国际救援队
[ 2008-05-30 10:24 ]

    这是让人难忘的一幕——

    一位俄罗斯搜救队员一边怒吼着制止围观者拍照,一边小心翼翼掩住生还者的眼睛。这名61岁的妇女已经在都江堰的废墟中埋了127小时。

    这是让人悚然动容的一幕——

    30位日本救援队员神情肃穆地分列两侧,向两具地震遇难者遗体默哀。这对不幸的母女刚刚自青川县倒塌的大楼中掘出,年轻母亲紧抱婴儿的感人场景,让所有日本救援队员为之落泪。

    这是让人肃然起敬的一幕——

    巴基斯坦举全国之力,为中国地震灾区抽调2万多顶帐篷,源源不断地从伊斯兰堡、卡拉奇、拉合尔等城市运往中国灾区。在伊斯兰堡装运帐篷时,竟然连战略储备仓库里的帐篷也搬光了……

    救灾物资告急!搜救器械告急!医疗药品告急!救援力量告急!两千多年来富庶安宁的天府之国,因汶川大地震陷入困境。2天后,首批俄罗斯援助物资入川;3天后,首批日本搜救队抵蓉……在“人的生命高于一切”的救灾理念下,中国不仅欢迎国际社会捐赠赈灾物资,还以开放的姿态迎接新中国成立后首支外国救援队的到来。

    一部国际人道主义援助的壮阔史诗,在天府之国铭刻。

    并肩分担痛楚

    ——我们愿以杯水之力,尽寸尺之能,和中国人民站在一起

    面对发生在中国的巨大灾情,俄新社发出了“中国,挺住”的呼声:“中国不需要同情,中国需要理解;中国不需要安慰,中国需要支持。我们愿以杯水之力,尽寸尺之能,和中国人民站在一起。”

    作为第一个向四川灾区捐助救援物资的国家,地震发生后一周内,俄罗斯即向灾区运送帐篷、被褥、食品、药品及发电机等近150吨人道救援物资。5月16日,经验丰富的俄罗斯搜救队抵达灾区展开救援,次日在都江堰市一处废墟中成功营救出一名61岁的中国妇女,成为唯一一支成功搜救出生还者的国际搜救队。5月21日,俄罗斯救援队战地移动医院在彭州搭建完毕。搜救队尚未归国,医疗队又马不停蹄地赶来了。

    危难之中见真情。中国人民在承受痛苦的同时,没有忘记感恩。

    5月23日,彭州市利安中心小学六年级一班学生赵永钦在向 “亲爱的俄罗斯医疗救援队的医生、护士们”发出的感谢信中写道:“灾区的父老乡亲会永远记住你们的。”

    当晚,国家主席胡锦涛在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陪同下,在人民大会堂亲切会见了俄罗斯搜救队员,代表中国人民向他们表示感谢。

    24日,俄罗斯再次向四川灾区派出8架军用运输机,俄空军一架大型运输机当天也将23辆战地炊事车、300顶大型军用帐篷和3000件防寒服运抵灾区。次日,一架米―26重型运输直升机又飞抵灾区,参加执行吊运大型机械设备、决战唐家山堰塞湖的任务。同时,两架满载救援物资的运输机相继飞往地震灾区。

    然而,与中国并肩分担痛楚的国家,远不限于俄罗斯。

    灾情发生以后,韩国政府快速作出反应,先后援助我省帐篷、毛毯、卫生包、消毒机、药品、矿泉水等救灾物资共计180余吨,并于5月16日向灾区派出了韩国搜救队。47名队员抵达成都后,立即奔赴什邡市蓥华镇展开救援工作,共搜出26具遇难者遗体。就在昨(29)日,韩国政府又派出3架军用C-130飞机装载着价值3.8亿韩元的救灾物资飞抵成都。他们以实际行动和卓有成效的工作赢得了灾区人民乃至中国人民的称赞和尊重。

    先后捐赠了22260顶帐篷的巴基斯坦,仅帐篷一项,捐赠价值就达400多万美元。中方曾希望以购买的方式获得帐篷,巴基斯坦的回应是“不要谈钱”,“中国兄弟以前帮助我们的时候,跟我们要过钱吗?”

    善意消弭隔阂

    ——相互的理解和感动,让两国人民的心贴得如此之近

    21日,结束在四川大地震灾区搜救活动的日本救援队包机抵达日本成田机场时,再次享受到了英雄般的礼遇。除队员们的同事以外,另有约30名旅日中国人到场迎接。他们手持日中两国国旗以及写着“感谢日本救援队”的标牌,感谢队员们为营救地震灾民所作出的不懈努力。

    15日到21日,60多名日本搜救人员先后前往汶川大地震重灾区青川县关庄镇、乔庄镇和北川县,发现并收容了15具遇难者遗体,还将其他7具遇难者遗体的收容工作委托给了其他队伍。

    日本救援队以及随后赴川的医疗队,用专业的救援技术和深切的人文关怀,搭起了两国民众相互理解的桥梁。5月20日雨夜的一个场景让人动容:听说日本救援队将于深夜启程回国,不少成都市民冒着霏霏细雨,从四面八方聚集到宾馆门口,为日本救援队送行。

    汶川大地震后,中日民众心理上得以拉近,彼此间的善意被大大激发。促成这一变化的原因有很多,最主要的还是在于:日本民众对地震惨痛经历的感同身受,对中国民众舍己救人的高尚品德的尊崇,对“人溺己溺”普世价值的认同,对中国民众表现出的感激之情的善意回应。

    作为首支赴川搜救的国际救援队,日本人身上表现出的专业素质和对生命的尊重,让中国民众肃然起敬。而中国媒体满怀感激之情的正面报道,也让大多数普通日本民众对中国地震充满同情和感动。14日,日本《每日新闻》驻四川记者铃木玲子用深情的笔调描述了绵竹一名幼儿园女教师用生命挽救儿童的情景,更是在日本引发极大反响。

    相互的理解和感动,第一次让两国人民的心贴得如此之近。日本雅虎网评中,最为日本人所认同的网评是——这是比外务省和政治家更好的“外交”活动。

    大爱超越种族

    ——在巨大的自然灾害面前,我们大家都是脆弱的人

    在中国民众积极救援被困灾区的外国游客的同时,一些外国留学生和外国友人迅速加入到抗震救灾的行列中来。“在国际上,有中国人和外国人之分;可是,在巨大的自然灾害面前,我们大家都是脆弱的人。”一位外国志愿者在谈及自己为中国灾民服务的初衷时,如是回答。

    5月12日,来自美国的3名志愿者从九寨沟旅游归来,到德阳时遭遇汶川大地震,幸运的3人毫发无损。他们于当天加入志愿者队伍,帮助医护人员抬送担架,给受伤者喂食送水、擦洗伤口,18日才离开德阳。

    在绵阳市的西南科技大学学习汉语的23岁美国留学生艾里克·博格告诉记者:“我看到了中国人的团结,在灾难面前,大家一起努力,我很感动。”

    他在震后的第二天就带着饮料和药品赶到北川县,义务为美国医生做翻译,帮忙救助伤者。

    在重灾区之一的北川县,有16名来自美国、英国和墨西哥等国的外国志愿者。媒体报道显示,由美国医学博士孙柏安带领的“心连心”国际组织成员活跃在北川抗震救灾现场,成为第一个进入北川灾区的国际慈善救助公益组织。

    5月14日,温家宝总理在北川县曲山镇看望救援人员和受灾群众时,在现场碰到几位从成都赶来的美国志愿者,对他们帮助灾区人民的行动表示了感谢。据了解,志愿者们已着手筹备从美国包机运送救灾物资来川。

    53岁的加拿大友人迈克尔·普尔等来到流动献血车上,为灾区群众义务献血;在绵阳最大的受灾群众安置点南河体育馆,一批外国志愿者走进帐篷学校,给孩子们表演节目,陪他们玩游戏……

    大爱无疆,超越种族。

    以人道主义的立场,以生命的名义,他们飘洋过海来相助。

    这些来自异国他乡的救援力量,满怀国际主义情怀,在灾区群众心中留下一抹抹亮色的同时,也在全中国人民心中镌刻下普世之爱的恒久烙印。

    记录

    5月15日至今,日本、俄罗斯、韩国、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派出7支共281人的搜救队,携带专业装备奔赴青川、北川、绵竹、什邡、都江堰等重灾区进行搜救工作,共搜救出76具遇难者遗体和1名被埋127小时的幸存者。

    截至5月27日,来自俄罗斯、日本、意大利、德国、英国、法国、古巴等国家和地区的10支医疗队共280人次的医务人员,分别在成都、德阳、绵阳、广元等重灾区开展人道主义医疗救治工作。

    5月14日至昨(29)日12时,重达3861.224吨的帐篷、药品、医疗器械、食品、发电设备及保暖物品等国际救灾物资源源不断地送往灾区。这些救灾物资,分别来自俄罗斯、沙特、韩国、巴基斯坦等33个国家和地区以及联合国难民署等国际组织。西班牙、法国、英国、印度等国驻华大使及官员等都亲赴四川交接物资,表达关切与同情。

    新加坡等东南亚国家民众甚至在重要的佛教节日卫塞节上,为汶川大地震遇难者举行了一系列悼念活动。

    感动远远没有结束。包括以色列在内的多个国家已经表示,愿尽一切所能,帮助四川地震灾区早日重建家园。

(来源:四川日报 作者:李旭 王欢)


 

   今日选萃
 
| 关于中国日报网站 | 关于环球在线 | 发布广告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工作机会 |
版权保护:本网站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站独家所有,
未经中国日报网站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