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论坛媒体分论坛:了解对方首先了解对方媒体
[ 2008-09-18 06:45 ]

中国日报网环球在线消息:9月16日,第四届“东京-北京”论坛在日本东京召开。与往届论坛一样,媒体分论坛仍是各个分论坛中讨论气氛最热烈的。上半场以第四次中日联合舆论调查报告为基础,讨论了如何“谋求中日的相互理解”,下半场以上半场的讨论为前提,讨论了如何在媒体报道方面加强中日之间的相互理解。

***中国民众对中日关系更为乐观

媒体分论坛一开始,日中双方分别介绍了各自的舆论调查结果并发表评论。调查结果中,在对中日关系未来的态度上,中国82.3%的市民和64.9%的学生认为今后两国关系将会变好,比去年的比例有所增加;而日本的这一比例分别为32.2%和50.8%,与去年相比分别下降了8.7和16.9个百分点,说明中国民众对未来两国关系的发展持更为乐观的态度。

在舆论调查的基础上,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副部长刘洪才提出了中日思维方式的问题。他认为,在中日关系问题上,中国人多从历史、政治等大的方面着眼,从大圆圈看小圆圈,而日本人多从生活具体事件着眼,从小圆圈看大圆圈。

中国人民外交学会秘书长黄星原将这种思维差异总结为,中方是“大处着眼,小处着手”,而日方是“小处着眼,细处着手”。

***双方对媒体责任理解有差异

联合舆论调查还显示,新闻媒体是两国民众了解对方的最主要渠道。调查中,中方分别有90.9%的市民和82.3%的学生表示新闻媒体是了解日本的最主要渠道,日方则分别有96.1%的市民和88.8%的知识阶层人士持相应观点。

参与论坛讨论的代表和嘉宾由此谈到了媒体责任的问题,双方都同意两国媒体在促进两国民众相互了解和改善中日关系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日本共同通讯社编辑委员、评论员会田弘继说,努力改善中日关系被他所在的日本共同社视为一个重要课题。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程曼丽提出,西方传播学也认为,媒体具有议程设置功能,媒体能通过显性和隐性手段来引导民众如何看待问题,包括如何看待一个国家。媒体导向出现问题,可能会导致整个社会出现很大问题。《瞭望》周刊副总编辑胡俊凯说,新闻自由并不等于新闻随意性,美国20年代就提出新闻从业人员的社会责任问题,

中国新闻社总编辑刘北宪则对提到了中日双方对媒体责任认识的不同。他说,由于社会环境、政治制度、意识形态以及所承载的历史的不同,双方对媒体责任的理解是有差异的,应当承认并理解这种差异,建立相互信任。政治互信也应当以媒体互信为重要基础,否则就缺少强大的民意基础。

***中日媒体加强合作交流是关键

在明确媒体的责任后,如何承担起这种责任,则是更重要的问题。中国人民外交学会秘书长黄星原指出了目前双方媒体在报道中存在的三个问题,即过于商业化、过于情绪化和容易简单化。特别是日本媒体容易把中国深化改革开放出现中个别问题扩大化、把中日间深化合作过程中出现的一般性问题政治化。他认为,双方应当增加多渠道的接触,发现、发展和放大双方共同利益。

记者出身的日方嘉宾下村满子女士对新闻报道的客观真实性有很深刻的认识。她认为这是个充满哲学性的话题,因为双方立场角度不同看到的事实就不同。她说:“我们要以复眼来看待对方,这样才能得到一个全面真实的影像。”

新华社副总编辑刘江根据他多年工作经验提出了几点建议,包括扩展对对方的报道范围,提高对对方国家的认知;处理好两国间的重大危机,不是渲染而是冷静平和、实事求是;寻求价值观的共同点等。

参加论坛讨论的《朝日新闻》的木村伊量先生在接受本报专访时表示,媒体不应只看到对方负面的东西,不应只强调自己与对方的不同,而应该努力营造一个能让两国进行讨论的舞台。因此如何站在第三方角度进行报道是两国媒体面临的一个非常大的课题。“大家都在说,要了解对方,我觉得在了解对方之前应该首先了解对方的媒体。”在木村看来,中国媒体变得越来越多样化了,特别是网络等新兴媒体发展非常快。

刘洪才副部长对两国媒体寄予了更高的期望。他说,日中两国媒体如果能多联手共同报道同一问题,那日中之间的理解可能会更加接近。

(康娟)


 

   今日选萃
 
| 关于中国日报网站 | 关于环球在线 | 发布广告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工作机会 |
版权保护:本网站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站独家所有,
未经中国日报网站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