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发生天然灾害震灾、海啸,最后引发核灾,引起全球广泛瞩目,核电厂的安危、利弊等问题,也再次成为各方讨论的焦点。日前岛内也举行一次反核游行。台湾《中国时报》24日发表社论认为,废核确实难以在短期内达成,但当局在能源政策上应有积极作为,才能让台湾有希望逐步接近非核家园;否则,迟早将要为是否建“核五”而争吵不休。
全文摘编如下:
根据统计,全球有47个国家或地区,正在兴建或已有运转中的核能电厂。在30个国家中,总计有441座核电厂在运转。各国核能发电占总供电量的比重,法国达八成,有超过50座的核电厂,是全球核电比重最高的国家之一;日本、德国、芬兰核电比重都超过三成,整个欧洲有三分之一的电力来自核电;韩国核电也占四成。
最特别的是美国,一般认为美国“不是核电大国”,但事实上美国拥有104座核电厂,居全球第一;但因其用电量最大,核电占的比重只达二成左右。目前在东亚与南亚地区,还有22座核电厂建造中,39座准备兴建。相较之下,台湾的核电占全部供电的比重约二成,与先进国家及地区相比,比重还不算高。因此,核电实际上已成为工业国家及地区重要的电力供应来源。
再谈台湾的现实问题。基本上,一个社会与经济要正常运作,充分的电力供应,已是基本条件。不论是生活、或投资设厂,没有人会选择“限电、分区供电”的地方。在电力要充分供应的前提下,如果要“废核”,让所有的核电厂停止运转,台湾少了二成的电力供应后,只有两种方式能维持电力充分供应:用其它发电方式增加供给,或减少电力需求。
这两种方式也都面临执行上的问题。再生能源的稳定度、成熟度,在短期内难以取代现有发电方式;水力发电也有破坏生态的问题。如大幅增加传统火力发电,则会增加碳排放量,违背节能减碳的国际趋势。要减少需求更难,因为将陷入类似“公共财困境”中─除非大幅提高电价。但提高电价又要承受民众责难、增加企业生产成本而影响经济成长等后果。因此,“废核”议题就此陷入胶着难以推动的困境中。
事实上,其他地区也同样面临许多“现实问题”而难以竟其功。如瑞典在1980年就以公民投票,确立在30年后实现非核家园的理想。但现实上则是缺乏可行的替代能源方案,公投后廿年来,瑞典仅关闭一座核电机组,接着把关闭其它核电厂无限期延后;最后,瑞典电力公司甚至宣布要开始投资扩充核能机组。德国在1982年起就不再建新的核电厂,在2001年国会正式通过“废核”,全力推动发展再生能源及其它替代能源。但关闭第一座核电厂的支票同样跳票,去年梅克尔政府又核准17座核电厂延后12年除役,引发环保团体的挞伐。美国虽多年未增加核电机组,但1999年,加州发生限电大危机后,美国政府决定让核电厂再“延寿”廿年。
显然,非核家园的美好理想,敌不过经济发展与民众生活上需求的现实。而近年地球暖化,全球倡议节能减碳,力求降低温室气体排放量;加上油价等能源价格不断上扬,一度让核电计划纷纷重启。一时之间,核电似乎再成显学。岛内也有“立委”在“国会”,提出要台当局考虑“增加核电”的建议。这次日本发生核灾,让全球风向再次转变,不少地区已暂缓或重新评估核电计划,德国甚至先关闭7座老旧的核电厂。
因此,从这些例子来看,现在要废核或许不可能做到。但鉴于台湾与日本同样位于地震带上,及核灾严重的社会与生态后果,短期而言,日本核灾带来不少教训,台当局当然应该记取,对核电厂做总体检。此外在推动再生能源应再加把劲,虽然再生能源不可能完全取代传统发电,但提高其比重是势在必为。至于压制需求成长方面,我们认为适当提高电价,达到以价制量,同时让再生能源更具竞争力,也是该考虑的方向。如果能及早起步,也许有一天核电厂能逐步除役,迈向非核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