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ss Taiwan》剧照
《Miss Taiwan》是来自台湾的音乐剧,你会怎么翻译?“台湾小姐”抑或“思念台湾”?
这种双关语的幽默,外加新奇的“无伴奏人声重唱”,是日前正在北京上演的此剧的两个突出特征。对于习惯了大陆传统话剧和音乐剧的观众来说,它无疑吹来了一股清新的风。
台湾小剧场的戏剧一直以来给人的印象就是“有趣、精致、有文化感、有创意”。若干年前,赖声川的《暗恋・桃花源》、《那一夜,我们说相声》系列等还在北京以盗版盘的方式低调流行。近年,随着两岸经济文化交流的日益便捷,很多台湾的小剧场话剧开始在北京“试水”。台湾戏剧和岛内的水果一样,渐渐在大陆多起来,不再是可望不可及的奢侈品。
看得多了,大陆观众也感受到了两岸不同的文化状态:台湾演员有创意,大陆演员基本功好;台湾话剧什么内容都敢演,大陆话剧整体水平统一;台湾剧场10个手指头就可以数得清,经常一场戏就几个观众,而在北京一周可以看5场话剧且剧场人气指数不低。
但也有人评说,台湾话剧人不断在剧场里执着于艺术,开发创意,把细微感动放大,好看;北京本地的小剧场话剧则好像把观众“简化”了来看,话剧成为了一种单纯的娱乐消费动作。
怎么会有这种差别?
台湾戏剧受观众所认可绝非一日之功。最早将西方戏剧引进岛内的是女戏剧家李曼瑰,她和当时的戏剧家姚一苇开启了真正的戏剧文化。上世纪80年代,从美国回来的赖声川是岛内戏剧发展的重镇,他拓荒剧场,讲究西方模式和台湾本土的嫁接,形成了台湾戏剧工业,奠定今天各个剧团百花齐放的格局。
但台湾戏剧学习西方而不拘泥于对其的重复再现,有着极其鲜明的“台湾元素”。比如《Miss Taiwan》中就重新演绎了多首人们耳熟能详的台湾老歌,唤起观众跟女主人公共鸣,体认伊人思乡的忧伤和对“根”的记忆。
这些,或许大陆同行可以从中借鉴一点儿什么。(任成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