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国击剑冠军到国际剑联高官
[ 2007-10-09 10:10 ]

10月7日,北京奥运会前最重要的一次击剑比赛在俄罗斯圣彼得堡闭幕。负责监督裁判执法的国际剑联竞赛总监鄂洁也将返回巴黎,继续准备10月份访问北京的行程。我跟鄂洁上次见面是本届圣彼得堡世界击剑锦标赛前夕,在她工作的国际剑联主席办公室内。

尽管我以前也看过许多次体育比赛,也接触过一些著名的体育人物,但像这次这样深入的聊天的还是头一次。坦白地说,我曾经对中国运动员既欣赏又歧视,高超的运动天赋当然让我辈望尘莫及,但大多数运动员教育水平不高似乎也是现实。相信许多人像我一样都觉得他们头脑简单四肢发达。所以当亲耳听到鄂洁用流利的法文和英文跟同事沟通工作时,我受到的震撼可想而知。

这位身材高大的女士曾经是中国女子花剑队队长,多次获得过亚洲击剑冠军,最好成绩是世锦赛铜牌。鄂洁1997年在北外法语系毕业后,在法国留学后获得了两个货真价实的法国硕士学位,其中就包括法国体育学院MBA,这所在世界体育院校中数一数二的名校学位。作为国际奥委会28个单项体育组织中目前任职最高的中国人。在击剑这项原本属于欧洲上流社会盛行的竞技项目中,竟然由中国人执掌着西方裁判的生杀大权。要知道击剑项目本来就受裁判因素影响巨大,鄂洁职务的敏感程度可见一斑。

鄂洁同时担任国际剑联与北京奥祖委的联络官,这也是唯一的中国籍联络官。了解到这些情况后,谁都会承认她的经历颇有些传奇性色彩。鄂洁却说她原本出自于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母亲是北师大毕业的中学教师,父亲是北京地铁总公司的工程师,舅舅以前是北京晚报国际部主任。只是由于小时候对体育感兴趣才偶然走进了这个行当,没想到这一进就是一辈子。

不管成功或者出名与否,作为运动员的伤病和酸甜苦辣大概都是相似的,不同的只是退役后所走的道路。像邓亚萍、李宁等少数人是其中的佼佼者,更多的人则从辉煌走向沉寂,甚至生活困顿。而鄂洁1993年退役后,选择进入了北京外国语大学法语系读书,原因之一是法语系国际剑联的工作语言,要深刻了解击剑及其游戏规则必须学习法语。可见从那时候起已经注定了鄂洁这一生注定和击剑结缘。

不可否认的是,运动生涯的成功给了鄂洁荣誉和更多机会,这才能让她后来被国家体委选中派到国外留学。鄂洁认为“机遇从来都垂青有准备的人”,她之所以有今天,就是把别人用来聊天打牌的时间用来学英语,以至于出去比赛时都揣着英语词典和英语书。她的英语在后来参加国际奥委会的培训班时又得以强化,当时的作业要求全部用英语写成。

法国读完书后,鄂洁面临的选择之一是重新回到北京体委。因为她和邓亚萍一样,本来就是国家体委为2008年奥运会储备的人才,但国家体委也希望她们能进入国际组织工作,为中国体育发展效力。这次则是鄂洁认真细致的做事态度帮助了她。在国际剑联实习期间,罗克主席被她的敬业精神所折服,于是决定录用首个来自亚洲的雇员。凭借精湛的专业技能和踏实的工作作风,鄂洁很快成为罗克的得力助手。

也正是在罗克主席的支持下,鄂洁引入了击剑比赛裁判的录像监控系统。这相当于摆了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让所有裁判不敢肆意妄为。而当年鄂洁和队友们在比赛中,曾经多次吃过裁判的哑巴亏。鄂洁认为目前是中国击剑运动员面临的历史上最好的机会。目前鄂洁还担任今年在北京成立的国际剑联亚洲培训中心主任一职。亚洲培训中心是国际剑联在世界五大洲推广,普及击剑项目的一个重大举措,这个中心设在中国正是出自鄂洁提出的建议。亚洲培训中心的成立对于提高中国击剑运动水平,扩大中国对亚洲及国际击剑界的影响,对中国击剑备战2008年奥运会有积极意义。

不知道是笔者原本就不懂体育,还是话题涉及的范围更广,到后来我们的谈话已经不局限于体育和击剑,而是生活和命运等等。但我觉得这未尝不是体育文化的组成部分。在明年即将迎来具有历史意义的北京奥运会之际,介绍海外优秀的体育人物,深入思考体育的意义,也是一件很有意思的工作,因此我乐意在以后的日子里继续关注这些人的命运。(蔡印同)


 

   今日选萃
 
| 关于中国日报网站 | 关于环球在线 | 发布广告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工作机会 |
版权保护:本网站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站独家所有,
未经中国日报网站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