祥云手记之一:语言之旅
[ 2008-07-22 14:25 ]
4月1日在北京飞往阿拉木图的专机上接受媒体拍照

中国日报网站环球在线消息:在我们启程前往阿拉木图的两小时后,众多中国记者把我围在中间,争相提问,想知道我那时的感受。想到能和他们一起分享喜悦之情,我就非常激动,甚至有点语无伦次,不知道怎样用语言向他们表达我的激动之情。

“北京奥运的火种灯和圣火盆展现了中国古文明的特征”,我用普通话跟他们说:“希腊,是圣火的故乡。可以说,希腊和中国,一个代表了奥运传统,而另一个则代表了东方文明。事实上,在希腊期间,我们经常听到当地人用‘Perfect’(完美的)来形容北京奥运。”

不知为什么,英语单词“perfect”很自然地从我口中说出,而我一时竟然找不到合适的中文来表达我的意思:这正是希腊人说的,即将到来的奥运盛会是两种文明的最好融合。

Perfect”一词很简单,但奇怪的是,我现在却不知用什么中文来替代。我所说的不是像比尔•莫里那样的迷失在翻译中,因为这不只是从英文到中文的简单转变,也涉及到其他方面。

当我们从雅典采集到圣火返回北京的时候,希腊奥林匹克委员会主席米诺斯•克里亚库在飞机上跟我们说,成功的交接仪式让他非常激动,他希望能对我们的团队讲几句话。

在他发言的时候,我被临时拉来给北京2008年第29届奥运会组委会主席刘淇和其他领导担任翻译。

一切都进行的非常顺利,但是当克里亚库说到 “刘主席,当我第一次在您办公室与您相见的时候,I felt that we had known each other for a long time(我感觉我们一见如故)”的时候,问题出现了。

很显然,最后一句话应该翻译成中文成语“一见如故”,可是当时我的思维却突然出现了短路,竟然翻译成毫无文采、特别啰嗦的“好像已经认识很久、很久、很久了”。

刘淇主席宽容地笑了笑。

我觉得非常尴尬,但是也没有责怪自己,因为这种口误与我在中国日报特殊的工作环境有着很大的关系。

我在中国日报工作已有20多年,中国日报的工作语言是英语,大多数员工在办公室都是中、英文交替使用,当时哪种语言先出现在脑海中,就自然而然地脱口而出。同时,也有很多外籍员工,他们也像中国员工迫切想要提高英语一样,非常渴望能够学习普通话。结果呢?他们也是两种语言混合着说。

在我家里,同样也存在这样的问题。

我太太是国际新闻专业的,她的英语非常流利,同样,读小学的儿子英语讲的也非常好。就像我在办公室一样,我的家人也习惯使用混合语言,只要觉得合适,决不会介意使用的是哪种语言。

结果就出现了现在这种情况。自从被正式任命为北京奥运火炬接力中心新闻发言人以来,已有三个月的时间。尽管我非常谨慎以免出错,却还是出现了上述这种情况。

每次我翻阅火炬传递的行程时,我总忍不住去留意在这一个月当中,在火炬传递的21个城市中将会用到多少种语言。

幸好我不了解那么多的语言。如果我熟知的是七种或者八种语言,而万一又出现几种语言混着说的情况,那将会是怎样的一种局面呢?

(作者:曲莹璞 中国日报副总编辑 北京奥运火炬接力新闻发言人 原文为英文,李华清翻译)


 

   今日选萃
 
| 关于中国日报网站 | 关于环球在线 | 发布广告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工作机会 |
版权保护:本网站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站独家所有,
未经中国日报网站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