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相信,乔治·克鲁尼除了是位杰出的演员,也是一位才华横溢的导演。他执导的本届威尼斯电影节开幕影片《总统杀局》更让我坚定了这个看法。作为一部政治惊悚片,乔治在电影中剥离了好莱坞其他政治惊悚片习惯的故事要素和叙事技巧,将电影叙述的焦点集中在政治本身。既没有政府幕后黑手的阴谋论,也没有权利争斗的血腥战,一切的一切都聚焦在一个对政治充满热情的年轻政客斯蒂芬(瑞恩·高德林扮演)的梦想如何在一场选举游戏中彻底破碎,最后又以其人之道反制其人之身的故事。
乔治·克鲁尼的可贵之处在于在营造这个梦想破碎和报复的过程中用了反复呼应的结构设置。如果以斯蒂芬告诉政治导师兼好友保罗和对手会面的那个场景作为中线,电影几乎所有场面都是呈现对称效果。乔治·克鲁尼非常刻意得将这种结构上的对称暗喻政治游戏在日常生活中的轮回状态。他毫不留情得揭示了美国政坛的这么一个现象,那就是,所有对政治充满热情民主满怀梦想的年轻政客们进入政坛后的所有结局只有两个,或被逼出局,或同流合污。而他们所呈现出来的就是所有民主都是一个虚假的表面,就像乔治·克鲁尼扮演的候选人热情洋溢得向选民们灌输自己的政治见解,而事实上他们光鲜的表面背后隐藏着那些不为人知的龌龊和各种无法摆上桌面的交易妥协。
第一次看到如此纯粹和如此简单的政治惊悚片,这不仅仅在于乔治·克鲁尼在结构上的巧妙设置,而且他将一个年轻政客的梦想破碎得如此彻底:他为之服务的政客让他之后爱上的女人怀孕;他政治上的精神导师在最关键的时候出卖了他;他一直认为是好友的记者在背后捅刀;而当他遭遇被对立的两个政治阵营抛弃时,连他心爱的女人也一死了之。《总统杀局》所营造的政治内幕是巅峰和低谷的两个极端,但是就像斯蒂芬在电影中所说的,这项他认为是自己全部生活的事业竟然只是别人游戏中的棋子,他曾经相信的所有一切均在瞬间轰然倒塌。电影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他连床戏时还看着选举的电视节目,这种全身心投入的激情很自然转换成了孤注一掷的报复。电影最后的镜头聚焦于斯蒂芬的脸部特写
。这个镜头让人联想起《教父》最后阿尔·帕仙奴在黄昏中落寞的身影。尽管在场景设置上两者不存在着相似点,可是《总统杀局》终场镜头的定格却有着相似的力量。在追逐政治名利的这场战争中,没有赢家。
乔治日渐成熟的老道还在于即使在讲述这个似乎并无太多悬念的故事时,依旧能够凭借着角色之间的互动营造出需要的效果。不得不承认,《总统杀局》集合了目前好莱坞顶级的演技派演员团队,除了乔治·克鲁尼自身扮演的角色在前后性格上表现上稍有瑕疵之外,大器晚成的菲利普·塞莫·霍夫曼和保罗·吉亚马提,以及刚在今年戛纳电影节中凭借《亡命驾驶》的演出而备受影评人追捧的瑞恩·高德林支撑起了这个故事。今年凭借着《亡命驾驶》和本片中的演出,这位演技派新秀很有可能在明年初的奥斯卡典礼上有所斩获。
作为一个世界知名的好莱坞明星,乔治·克鲁尼多年来毫不掩饰自己对世界政治的热情和热衷。当年奥巴马参选总统时,他毫不犹豫得表示了自己对奥巴马的支持。因为他认为奥巴马能给积痼已久的美国政治带来新的改革力量。如果说当年的乔治如电影中的斯蒂芬一样,对于民主轮换的政党选举还充满热情和希望,那么奥巴马执政多年后乔治·克鲁尼拍摄的这部电影,是不是导演借机通过电影表达自己对于奥巴马政府的不满?或许未尝不是。
不管导演的政治主张如何,难能可贵的是乔治·克鲁尼让我们对他的下一部作品再次充满希望。从初执导演一职的《危险思想的自白》到《晚安,好运》再到《爱情达阵》,乔治·克鲁尼似乎有种从参演其他导演的作品中吸取导演精华的特殊能力;就像他自己说的,《爱情达阵》从某种程度上收到了科恩兄弟导演的《逃狱三王》的影响,那么《总统杀局》在人物命运、音乐运用和惊悚程度的营造上又颇似托尼·吉尔罗伊的《迈克尔·克莱顿》。尽管有着吸收其他导演创作手法的痕迹,但是乔治克鲁尼总是能够让别人铭记住他自己的电影作品,而向来没有固定个人风格的导演手法或许也正是他最大的优点所在。朱旭斌/文
来源:新浪娱乐 实习编辑:陈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