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网环球在线消息:(《中国日报》记者 周黎明)杜甫名言道:“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对于2005年前后生活在辽宁抚顺莫地沟的居民,这不是一句流芳千古的诗,而是他们生活的真实写照。
2004年12月26日,担任辽宁省委书记的李克强上任才12天,便冒着零下29度的严寒,来到了这个连汽车都开不进的社区。年久失修的破败棚户以及棚户内居民的艰难生活,使他深为震惊。一间间狭小简陋的棚户,根本无法遮风避雨,屋内的温度跟室外相差无几。他目睹一位老太太裹着棉被呆坐在床上,看到一家六口挤在一个二三十平米的陋室中,两个儿子都已失业。李克强对大家说,政府有些困难,但咬咬牙可以挺过去,可对于生活在贫困中的老百姓,有些困难靠他们自己是熬不过去的。他说:“以人为本不是一句空话,就是砸锅卖铁,也要让百姓搬出棚户区!”
辽宁省抚顺市新地号社区的王占英和她丈夫,于2005年年初和年底分别在自家门口合影留念,两张照片不仅显示出棚户改造给居民环境带来的巨变,同时也展示了给当地百姓的精神面貌带来的改变。
***近看棚户区
莫地沟有1376户棚户家庭,包括3232位居民,是当地最困难的棚户区之一,而抚顺又是棚户最多的城市,有大大小小81个棚户区,总共95600户家庭,32万人口,约占全市四分之一人口。整个辽宁省大约有25万户这样的家庭,按照以前的棚改速度,大约需要50年才能彻底改造所有的棚户区,跟棚户区的形成需要差不多一样长的时间。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作为中国老工业基地的辽宁,拥有一大批资源型国企。当时的口号是“先生产,后生活”,很少建新房子。一般一个工人家庭几口人在同一个单位,随着子女的长大,他们不得不在原先的宿舍旁搭建临时建筑,很快,一个个棚户区形成了。棚户区内没有路灯、没有自来水,没有暖气,更没有排污系统。由于家家烧煤,把煤灰倒在室外的道路上,渐渐地,路面比室内地面还高。
抚顺房改局局长史有成从小生活在这样的地方,他的父亲是学校的摇铃工,母亲靠糊纸盒赚点小钱,他小时候每天需要从50米外的大街挑水。下雨时,附近公共厕所的污水就会流入他家里。
改革开放后,政府多次尝试棚改,但因为经济实力不足,棚改努力收效甚微,受惠人数也比较有限。90年代,国企曾经拿出钱,改造了一部分棚户。依靠市场力量的尝试也做过,但房地产商一般不愿参与,因为棚户区的土地不能升值,而那些按市场运作建起来的新房,价格远远超出棚户区居民的承受能力。
***用好每元钱
为了避免这次棚改重蹈“雷声大雨点小”的覆辙,政府必须最大限度地将市场手段和行政干预有机结合起来,使得棚户居民彻底摆脱贫困的压力。棚改需要很多钱,这钱从哪里来?怎么花?如何用在刀刃上?如何防止贪污和浪费?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难题,解决不好就会影响棚改的效果。
抚顺是整个辽宁棚改压力最大的城市,2005到06年两年间,该市共投入棚改资金40亿元,其中大约一半是银行贷款。原先的棚户区虽然拥挤,但因多半是平房,社区的容积率并不高;改造后全是五六层小楼,楼间距开阔,但居住人口却比以前大幅增加,而外面搬进来的需要支付略高的房价,这样解决了还贷的问题。
拆迁户根据原先的居住面积及房产的性质制订补偿标准,一般情况下,原先20多平米的家庭搬进50多平米的新房,自己只需掏11000元。棚改没有采用一刀切的方法,考虑到不同家庭的经济能力,购买力强的可以多买,甚至可以把相邻的两套打通,超过补偿部分的住房价格略高一些;此外,政府还提供小型廉租房,确保最困难的居民都能住进新楼。
居民支付的这部分共约8亿元。其余的21亿元来自政府投入,此外,各政府部门减免了大约14亿元的税费,而房改局通过集中采购优势,每年还节省1亿多元。虽然处处省钱,质量却丝毫不松懈。史局长和他的同事们每天到各个工地检查,发现问题随时解决,除了常规的一道道质量检查,棚改房新设了由拆迁户中的工程人员组成的义务质检队,由他们为自己关未来居所质量把关。这么多钱在这么短的时间里流过房改局,但房改局的办公楼以及设施却已十年未换,而且棚改的所有帐目均对公众公开,以保证每块钱都花在该花的地方。
***更上一层楼
当地干部透露,这次棚改刚启动时,老百姓仍持怀疑态度,但不到一年时间里,旧房拆迁,新楼拔地而起,居民们相继搬进新楼,棚改很快成了当地最大的民心工程。
走进棚改新区,最常听到的一个词是“上楼”。“上楼”不仅意味这告别了过去的寒风污水的日子,更是一种心境的提升。走进一套套小巧但洁净的住房,主人们无一例外脸上挂着微笑,真心地做着新旧对比,就连经济状况仍很拮据、举债买新房的家庭,对这次棚改也表现出由衷的感激之情。
2004年底李克强书记拜访过的王淑贞老人,拿出当年书记和她的合影。如今,她的家窗明几净,家具都是新的,连她自己看上去都要比棚改前显得更年轻,更精神。事实上,好几位在棚改前后留影的居民都留下了前后比较——他们“上楼”后气色好多了。
2004年12月26日,担任辽宁省委书记仅12天的李克强来到抚顺莫地沟棚户区,拜访了王淑贞老人。一年后,王淑贞在她崭新的套房里回忆起书记访贫问苦的那一刻。
过去两年,五万平米以上的城市集中连片棚户区已全部改造完毕;今年,五万平米以下一万平米以上的棚户区可望得到解决,辽宁全省又有40多万人可以“上楼”。很快,这个令多数国家头痛不已的贫民窟难题在辽沈大地将成为历史。
过去,莫地沟有一百多个大龄男子找不到老婆,因为那时只有把女的嫁出去,几乎没有女的愿意嫁进来。棚改后,20多人已经成家,一时间社区爆竹声不断。曾在棚户居住了53年、现在搬进70平米新房的新地号社区工作人员代军赋诗一首,表达了她的心情,诗中,她借用了杜甫的经典名句。以前的“寒士”再也不用在凛冽的寒风中哆嗦了。节假日,许多居民挂出了国旗……
这两年每到大年三十,曾在棚户区生活了28年的史有成局长常常会到棚改新区看看。站在鳞次栉比的新楼之间,看着万家灯火,他禁不住感叹:“这是我一生中最有成就感的一刻。”
(“特别报道”(Special Report)版是中国唯一的全国性英文日报《中国日报》为了更全面和深入地对外报道一个真实的中国而专门开辟的版面,第一期(四个版)于2006年6月21日正式面世。“特别报道”版面的理念是“讲故事 出精品 吸引人”,用人物访谈和讲故事的形式关注中国社会变迁中的典型事例和普通人物的命运。)
(如需更多《中国日报》稿件,请联系:中国日报社总编室 010-64995218,010-64918377(传真)zhangfeng@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