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如今只是把月饼当成了一种食品和礼品或赚钱的商品,而可悲地丢失了我们祖先的那种纯真而美好的想象力和对大地自然的那种质朴而敬畏之心
中国日报网环球在线消息:中秋节又要到了,商店里又有各色月饼纷纷登场,提醒着人们又到吃月饼的时候了。中秋节,我们为什么还要坚持吃月饼?不知道还有没有人较这个真儿?一个民俗积淀着的是一个民族的文化和心理,月饼只不过是外在的表现形式,尽管几千年延续下来的民俗传统,如今色彩已经淡化或变异,只留下一种形式而已,但是,即使是形式,哪怕最后只剩下了一种符号,也是浸透着我们民族精魂与气脉的一个象征。
据说,中秋吃月饼最早可以上溯到周代,源自我们民族祭月拜月的一种仪式,可以说是自然拜物教的一种表现。嫦娥奔月,吴刚折桂,玉兔捣药,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多么美好的诗句,已经成为我们民族古老而美妙的神话之一,演绎着农业时代人们把月亮作为一种神对待的那不同一般的崇拜。这个传统一直延续到解放初期,那时还有卖兔爷儿的,是把兔子奉为与嫦娥一样的神的。
相传到了唐代,月饼还不叫月饼,因馅中有核桃芝麻的舶来品而叫做胡饼,是杨贵妃中秋吃月饼的时候看到一轮又圆又大的月亮,心血来潮说就把它叫做月饼吧,于是这个“月饼”的冠名权就在传说中属于了唐代的美女杨贵妃了。当然,这只是民间的演绎,其实,我国最早出现月饼的文字记载,是出于苏东坡的诗句:“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也就是说从宋代时起,月饼才渐渐地大行其市,并且让月饼多了团圆的另一层含义:圆圆的月饼正好有团圆的圆的象征意思,万里此情同皎洁,一年今日最分明。到了清代,有竹枝词写道:“红白翻毛制造精,中秋送礼遍都城。”到了民国,有北平俗曲唱道:“荷花未全卸,又到中秋节,家家户户把月饼切,香蜡纸马兔儿爷,猜拳行令同赏月。”可以想见,在岁月的更迭变迁之中,月饼已经普及得相当广泛,渗透进民俗与民情之中了。
于是,水到渠成一般,传到我们在一代,到了中秋便理所当然要吃月饼,仅仅成为了一种惯性而机械地存在,而忘记了月饼中曾经寄托着我们民族对自然之神的向往。我们如今只是把月饼当成了一种食品和礼品或赚钱的商品,如此实用主义来对待,而可悲地丢失了我们祖先的那种纯真而美好的想象力和对大地自然的那种质朴而敬畏之心。
我们中国的节日从来都是和吃联系在一起的,比如春节要吃饺子,端午要吃粽子,这和我们国家几千年农业社会有关,节日是和农业的节气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所有节日里吃食,都是对大地的一种亲近。春节、端午和中秋,是中国传统的三大节,吃月饼如同春节吃饺子、端午吃粽子,自然就变得相当重要起来。月饼的馅可以百花齐放,但甜是最主要的。原因很简单,在原始的农业社会,蔗糖和蜂蜜出现之前,甜曾经是人们的一种向往和欲望,是被古代哲人认为是和光明连在一起的最高贵的事情,是和美连在一起的最好的一个词汇。所以,到现在我们还在说“甜美的生活”,把最好的日子用甜来表达。因此,月饼的甜味是必然的,是主要的,是体现了一个饱尝辛酸苦辣的民族长期以来对生活特别是团团圆圆、甜甜蜜蜜生活的一种最由衷的向往和礼赞。
如今的人们已经越来越怕甜了,把甜和高血脂高血糖肥胖症联系在一起,甜变成了一种可怕的事情了。如今的月饼自然要迎合人们的新口味,不敢甜,却又是海鲜馅又是鲍鱼鱼翅燕窝馅,甚至还有人参馅,花脸一样百变时尚起来,把本来象征合家团圆与生活甜美的那一点质朴的意义非要炼就老君炉里那保命养身的八卦金丹不可。但是,月饼就是这样成了一个筐,什么馅都敢往里面装。有些商家甚至把大众化的月饼做成贵族式的顶尖产品,几千元乃至上万元一个硕大无比或价值连城的月饼,这都不是新闻。去年居然有花样翻新做成纯钛金的月饼,和时装秀一起“秀”了一把。今年,又有商家推出所谓“故宫监制”的月饼,让月饼离月饼本来的面目越来越远。
时代变迁了,民族传统中民俗的东西就一定要变得越来越少乃至没有吗?或者非要变得商业色彩那样浓重吗?如今,政府出台强制性指令,不许豪华包装月饼。这当然是好事,只是要将月饼真正回归本来的位置上,也不是一时之事。为了赚钱,月饼仍然在花样翻新。想着今天所谓“故宫监制”的宫廷月饼,想到我们的月饼历史中曾经出现过这样的大月饼和金月饼时,总忍不住想起溥仪当年赏给总管内务大臣绍英的一个月饼,长二尺,重二十斤,当时就已经让人们叹为观止,如今看来只是小巫见大巫了。(来源:瞭望 编辑:肖亭)